第1章 一個生命的降生(1 / 2)

槐柏樹村的街道

一九八六年以前的北方農村,有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依舊過著一窮二白的生活。大家都很盲目,都很貧窮,也都想走出去,可很少有人敢於和能夠走出去。因為大家對社會的發展都在觀望。苦澀的童年有美好也有迷茫和彷徨。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廣大農村都很貧窮,很多人一年能吃上一頓餃子或者兩頓白麵都非常知足了。很多老人的衣服都有補丁,甚至有些人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展現自己的思想解放,自己穿的襪子隻是一個很長的布套筒。將光豔的部分露在外麵,裏麵卻是赤腳穿鞋。很多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廣袤的黃土高原,這裏的人們樸實善良,骨子裏都有一種強勁。這種強勁仿佛是從生下的黃土地裏帶出來的。這裏的人們經曆過戰亂,有文化的非常少,戰爭過後人心思安,他們依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延康市是北方的一個大市,其中就包含洛河縣、臨龍縣、臥龍縣等地方。洛河縣槐柏樹鄉陽曆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四日下午六時許,一個男嬰在槐柏樹鄉醫院降生,在陰曆上這天是大年初六。當時泛黃的出生證上填寫著賈小虎的名字。這個家庭也因孩子的降生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變化,也讓已經開始的過年更加忙碌。小虎奶奶候巧蘭一直守候在小虎母親張芳的床邊,小虎爺爺賈國忠則在破舊的院落裏等待,這樣的等待已經太久太久,這樣的等待甚至讓他落淚,這樣的等待讓他有時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樣的等待讓他一下子心裏又踏實了很多。小虎父親賈貴海忙碌著拜年和處理家務,晚上則到病房裏與母親候巧蘭輪流守護。這樣的守護是甜蜜的,這樣的守候是幸福的,這樣的守候也是盼望已久的。孩子生下來很身體很脆弱,一是孩子屬於早產兒,二是那時候生孩子前營養沒跟上。剛剛抱回家沒幾天,就發現孩子不好好吃奶,小虎母親張芳也沒有奶水讓孩子吃。候巧蘭、張芳看到孩子這樣,急忙通知賈國忠套上架子車,放上兩個破爛的被子,就拉上坐月子的張芳去槐柏樹鄉醫院。孩子由候巧蘭一個人先抱往醫院。

因候巧蘭沒有生育能力,所以特別珍貴這個孩子,她又怕農村人對孩子賈小虎生病的情況說三道四,候巧蘭先把娃包裹著走著村裏的小路,急忙奔向醫院。她很害怕這個剛出生的孫子有任何閃失,她更怕失去這個剛剛到來的喜悅。隨後賈國忠和張芳都趕到了。因候巧蘭有一個伯伯家的姐姐叫候彩裙,候彩裙的兒媳婦鄭秋香在鄉醫院兒科上班,候巧蘭就先找了婦科大夫鄭秋香幫助孩子查詢病情。賈小虎臉色發青,手腳冰冷,初步診斷為肺炎和嗓子發炎。身體弱小的小虎,臨近滿月還在醫院打了半個多月掉針。最後病情終於好轉,在出滿月的時候才拔掉針頭,平安回家。

賈小虎出生的地方名叫長安省延康市洛河縣槐柏樹鄉。為啥叫槐柏樹鄉呢?1958年成立槐柏樹公社,1984年改鄉。據村裏老人講,一條東西走向的鄉村道路和一條南北走向的洛韓公路在村子中央十字交叉,在這個村子的中心形成了一個十字路口,一般就被人喊為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其實這是為了辨別村子的方位。而在這個十字路口旁邊原來有一棵老槐樹,樹幹較粗,枝葉茂盛,在槐樹的上麵長了一棵柏樹,因此此地取名槐柏樹村。有一種說法是這棵老槐樹經曆過很多風雨的洗禮,甚至遭受過一次電閃雷擊。應該是小鳥在樹上建巢,鳥兒的嘴裏銜了一顆柏樹的種子,最後落在了雷擊的坑挖處,有了一些灰塵散落和一些枯朽的枯枝葉攪合在一起,這就形成了柏樹種子發芽的土壤。再加上天氣變化,時常有一些雨水滋潤,也就有了槐樹上麵長柏樹的獨特奇觀。那時很多人為之驚奇,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人們常常圍繞著這顆獨特的槐柏樹,談天說地,了解世界。這裏基本上就成了這個小村莊政治、經濟發展的中心,教育中心就在這個村子的南頭,槐柏樹鄉中心小學,槐柏樹鄉初級中學。

也就是這個十字路口逐漸行成了一個月六次趕集的鬧市。說是鬧市其實也不是多麼繁華。也就是周圍四裏八鄉的人們,因為物質缺乏而彙集到一起進行物質買賣與交換,農村市場也是由先前的偷偷摸摸交換逐漸演變成一些小的農家工具、蔬菜等日用品的買賣。因為國家大政策影響了農村經濟,所以才被逐漸激活,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趕集的行列。因為貧窮而且是大多數人祖祖輩輩的貧窮,讓人無法想象這些人們到底承受多大的壓力,是如何對付這一天天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們把命運交給了政府、他們把命運交給了土地、他們把命運交給了老天爺。這些樸素的農民,經曆過不同時代的戰亂時期,好不容易迎來了新的國家成立,但對於這個貧窮落後的村莊,過多的隻知道頭頂換天了,現在全國各族人民,不分貧富貴賤都是跟著政府幹。但他們經曆了太多太多,他們也忍耐了很久很久,但也習慣了一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他們就是這樣很矛盾,很苦惱,一旦有點想法都在不知道敢不敢幹,和能不能實現之間徘徊。他們怕政府政策的變化,他們思想裏,永遠是民不敢和官鬥,他們害怕當官的,當官的有錢有勢有兵。他們在饑餓的貧困線上掙紮,他們為了自己這條賤命而努力。盡管很貧窮,盡管很苦惱,盡管連吃飯穿衣都成問題的那個年代,他們沒有膽量和勇氣向命運抗衡,很多人就這樣擔驚受怕的過了一輩子,又怕老天爺不給好年成,又怕戰亂再一次波及,還怕各種各樣的稅收讓吃飯都沒有著落,好在政府在村裏建立了供銷社和一些其它部門,這個村子那時簡單的物品一般都可以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