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西夏所占的許多地方,是漢、唐以來經濟、文化和交通、水利發達的地方。原來居住漢人和其他民族,黨項族遷入以後,經過若幹年的經濟、文化互相影響,到西夏建國以後,可以說是一個農牧業並重、大都定居的多民族地區。從公元十二世紀成書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天盛年改定新法》等西夏原著和元代所編的宋、遼、金史的紀錄以及發現的西夏文物,可以看出大概的輪廓:
生產方麵:有煤、鐵等礦產和泥、木、鐵、工與紡織、造紙、磚瓦、車輛製造等手工業,並且有工技的專管機關。
糧食作物有:麥、大麥、糜、粟、粳米、糯米、秫米、白米、黑豆、豌豆、蓽豆及青稞等名稱。其它植物如花木、果樹、藥材、蒲葦、調味品等,均與現在這一地區所產相符。家禽、家畜、水產,如馬、牛、羊、羖羊曆、犛牛、駱駝、驢、騾、豬、狗、雞、鴨、魚、鱉等,以及野生如山羊、黃羊、鷹、雕……也同此情況,有些是這一地區的特產。
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水利早就發達,“開渠”、“鑿井”都很普遍。從《掌中珠》列舉的各種農具,反映了這一地區的農業水平和我國當時其它地區的一致性。西夏官製中有專設的“農田司”和“群牧司”,也可以說農業、牧業的相當發展。
人民生活及風俗習慣方麵:
吃的,有炒米、炒麵、幹餅,有細麵、粥、乳頭、油餅、胡餅、蒸餅、油球、盞鑼、角子、饅頭、酸餡、甜餡等,反映與漢族相同又特別之處,遊牧與定居不同的生活需要。
住的,黨項舊“俗皆土著,居有棟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⑥《掌中珠》既有土木建築的各種術語,也有“帳氈”、“毛柵”的名稱,可見其在西夏時還有舊俗遺風。
衣服、器用、裝飾等,有許多和漢族相同的名稱,也有個別獨特的名詞。綾、羅、錦、紗等絲織品,可以來自宋朝的“賜予”和“歲幣”(“絹織院”或者也能自製一部分),棉布可取自敦煌、哈密,毛織品等可自給。《遼史》、《宋史》說“其俗衣白窄衫、氈冠,冠後垂紅結綬”。“民俗強梗,尚氣,重然諾,敢戰鬥,”“出兵先卜,病不用醫藥,召巫送鬼,喜報仇。”這反映出還存在部落的生活習慣和風尚。
西夏政府擁有五十餘萬軍隊,又有個相當規模的政權機構,開支自然是龐大的。除了對外掠奪,對內剝削各族人民外,還以向宋朝勒索“歲幣”及鑄造錢幣等手段,以維持其財政。
文化、教育、醫藥、藝術等方麵:
從西夏的官製看,學校、曆法、修史、醫療、音樂、刻字等都有專設機構管理,反映了文化已有相當水平。蕃漢學由元昊的大臣野利仁榮親自主持。又設翰林學士院,以焦景顏、王僉等為學士,使修《實錄》。《蕃漢合時掌中珠》的序文中說:“不學蕃言,則豈如蕃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可見其國兩種文字通行,蕃漢人才並用,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西夏還多次請宋朝頒發書籍和佛經,也以藏文翻譯佛經。就國外現存的西夏書籍一部分不完全的目錄看,漢文、夏文、藏文、女真文、蒙古文、突厥文、敘利亞文的書籍都有。佛經之外,還有《易經》、《莊子》、《論語》、《六韜》、《韓非子》、《貞觀政要》、《劉知遠傳》、《本草》、《千金方》、卜筮書、韻書,以及西夏文的各種字典、辭典、韻書……《宋史》說它“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以及佛經的大量翻譯,工作量是很大的,出版印刷也就隨之產生。現在西夏文佛經,除元代所刊外,有些確是當時夏國自己刊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