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英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蘭州總管府,府治子城,(今蘭州市城關區鼓樓巷一帶),蘭州之名,始於此時。其名由來,據《元和縣圖誌》載:“取皋蘭山為名”,所以稱蘭州。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子城縣為五泉縣。並在皋蘭山北麓開始築城。當時新築城址約在今五泉山公園以北的鼓樓巷、三愛堂之間。這座城東西長600餘步(一步為5市尺),南北寬300餘步。因係唐代所築,故名“唐城”,俗稱“唐堡”。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之後,蘭州被吐蕃占領長達86年之久,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十月,沙州(今敦煌市)人張議潮始收複蘭州。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改五泉縣為蘭泉縣,治所未變,但對“唐城”城池進行重修。宋朝時因蘭州黃河故道逐漸北移,北宋王朝為了憑借黃河天險,防禦西夏南犯,於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三月,朝廷下令在蘭州“展築北城”。北城舊址約在今中山鐵橋南端偏西一帶,因“河畔有石如龜”,又呈紅色,且伏城垣下,故名“石龜城”。據《元隆一統誌》也載:“石龜城在蘭州城北河畔”,都說明蘭州此時有了兩個城址,新城按方位稱“北城”,按地形特征稱“石龜城”。
1949年8月26日,解放時的蘭州城(關)牆的遺址,為明代所築。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指揮同知王得,增築城牆”,這便是最早所築建的蘭州內城(也稱子城),此城呈東西略長、南北略狹的長方形。東西長1裏280步(1步為5市尺),南北寬1裏82步,周長6裏200步。城牆高3.5丈,寬2.6丈(一說2.5丈)。四麵城牆的大致走向為:東城牆基本上沿今靜寧路延伸,經過了張掖路東口、武都路東口;南城牆緊靠今慶陽路、中山路北側而行,穿過了曹家巷、酒泉路、永昌路等街巷;西城牆沿中山路西段而行,經過了張掖路西口、武都路西口等地;北城牆基本上沿濱河南路延伸,經過了永昌路北口、市委、山字石等地。為了當時防務需要,蘭州和全國多數古城一樣,城外都有護城河。蘭州城北以千裏黃河為屏障,在城東、南、西三麵各開挖了寬3丈、深1.5丈護城河。並在各城門出入處的河上,架設吊橋。遇有軍情發生,進出城門的人員必須被驗明證件,方可放吊橋進出。這座蘭州古城,共開四個城門,東為承恩門(後改稱來煦門),故址在今張掖路與秦安路交彙處;西為永寧門(後改稱鎮遠門),故址在今張掖路西口與西關什字交彙處;南為崇武門(後改稱皋蘭門),故址在今酒泉路與金塔巷東口交彙處;北為廣源門(後改稱水北門),故址在今永昌路北口與濱河南路交彙處。四個城門各建有層樓,俗稱“城門樓”,平時派兵把守,瞭望軍情,戰時城門啟閉森嚴,盤查出入行人。另外,城牆上還建有“敵樓”10個,睥睨(即垛口)1927個,用以防禦敵人攻城之用。
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於城市發展的需要,僉事卜謙、指揮戴旺增築周長18裏123步的外城(郭城),呈不規則形分布在城東、南、西麵,亦稱“關城”。新建的關城有九個門,即:東為迎恩門(俗稱東稍門),在今東方紅廣場西口與慶陽路東端交彙處;東北為廣武門(俗稱新關門)。在今秦安路東端、甘肅省畜牧廳門前稍西處;再往東北為天塹門(俗稱下水門,又名小水門,後改稱慶安門),在今靜寧路北端與濱河南路交彙處;正北為天水門(俗稱橋門),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陝甘總督楊遇春改稱通濟門;正西為袖川門(俗稱西稍門,1942年,改稱定西門,1945年又改稱宗棠門),故址在今解放門處;再往西南為靖安門(俗稱下溝門,後又改稱靜安門),故址在今臨夏南路東段路南通向上、下溝蘭州市食品廠門口處;西南為永康門(俗稱窯巷口門,後改稱安定門),故址在今萬順樓與勝利賓館門前馬路處;正南為拱蘭門(俗稱南稍門),故址在今酒泉路蘭州卷煙廠右側處;東南為通遠門(俗稱小稍門),故址在今宣家巷與暢家巷西口交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