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第一子箕子

箕子其人箕子:名胥餘,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穀縣東北),爵為子,故稱箕子。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箕子以一個哲學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巫學家及其“占卜”宗師,其專職是占卜陰陽、觀測天象、授時製曆,並以此指導國家的農事、漁牧或者出征討伐活動。

先秦文獻《韓非子》載:商紂王在朝歌宮中整日整夜地尋歡作樂,弄得連時辰也搞不清了,就問身邊的人,誰也說不明白,隻好派人去問懂陰陽四時之事的箕子;周武王也曾向箕子詢問天道,箕子向他係統地講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等共九項,都是人道。《尚書·洪範篇》也記載了周武王向箕子請教時箕子大講天道五行之事。南北朝時範曄在寫《後漢書》時,還將天象觀測和陰陽卜筮稱作“箕子之術”。紂王當政後,箕子曾官居太師,輔佐朝政。紂王即位不久,箕子見他開始使用象牙筷子,就歎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來配,然後就會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這就是奢華享樂的開端呀!國君一講究享樂,國家怎麼能搞得好呢!”後來紂王越來越荒淫殘暴。比幹、箕子、微子、辛甲等大臣紛紛向紂王進諫,紂王執意不聽。比幹因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為之,不祥莫大焉。”無奈之下,箕子為保全性命就佯狂披發為奴,隱而鼓琴自悲為樂;一說“箕子漆身為厲(麻風)以避殺身之禍”,後來紂王下令將他囚禁起來。

周武王滅商之後,命如公將他釋放出來,並向他請教治理天下之道,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擁護。箕子認為應當施行仁政,用安撫的手段來爭取民心。武王好言安慰,請他歸順大周,但是箕子寧死不降,要遠走遼東。周武王無奈,並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封他為朝鮮侯,並免行君臣之禮。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德,臨行前寫了一篇《洪範》給武王。文章中詳細總結了殷商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奉勸武王一定要實行仁政。《洪範》篇實際上是周武王克殷之後,造訪箕子時向他詢問治國方略的記錄,也是箕子寫下的治國綱領。在這篇文章中箕子已經提出了“民主”意識、反對專製獨裁的思想。

後來箕子自封地朝鮮返回國內去朝拜西周王朝時經過故地朝歌,看到曾經高大威嚴的王宮成了一片廢墟,荒涼敗落、長滿禾黍,傷感悲痛之餘就寫了一首《麥秀歌》,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詩意大致是:“(朝歌田野)麥穗已秀齊,早秋的禾苗也染綠大地,你這個頑劣的小孩呀,不和我友好自顧瞎淘氣。(朝歌大地)麥穗已秀齊,早秋的禾苗已染綠大地,你這個可惡的小孩呀,不聽我的話落下啥結局!”十分真實、形象地描繪了自己當時的情感,殷朝的舊民聽到了紛紛為之泣下。他這首詩為後世屈原、杜甫、李煜、陸遊、辛棄疾等眾多文人所推崇、效仿。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後來專門撰文稱頌箕子,尤其對他教化朝鮮、推行道德,做了充分的肯定,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敬意。

箕子與圍棋

一說周武王滅商,命人將箕子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後,箕子便沿淇水西上,在今山西陵川縣境內的太行山深處隱居,周武王為尋訪箕子也到過這裏。《陵川縣誌》與《山西通誌》中載:“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訪以治道,於此納履焉”。今陵川境內有箕子山,箕子山上有謀棋嶺,山上布滿了黑白分明的小石子,圓滑光潔,像圍棋子。傳說箕子在這裏發明了圍棋,與仙人對弈,此山故名謀棋山。當地民間現仍保留有遠古“占方”棋類,流傳著箕子在該地弈棋的遠古傳說。箕子山上不但有謀棋嶺,而且還有箕子洞。據說當年箕子曾在這山洞中與梅伯或是微子下棋。現在箕子洞的頂壁上還能隱隱約約看到許多灰白色圓點,形狀如圍棋一般,或者說更像一幅古代星象圖。箕子山古時有巨石,石上留有巨人足印,據說這足印也是箕子當年所留。

箕子與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