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科學探索(3)(1 / 2)

司南大約出現於戰國時期,是由一個天然的磁石製成的,它的形狀猶如一把長勺,很像北鬥七星的形狀(或許是因為北鬥星位於北方),它在平滑的“地盤”上可以自由旋轉,不過其一旦靜止,勺柄就永遠指向南方,所以人們便稱其為“司南”。

目前傳統的觀點認為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10木牛流馬是虛構的嗎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從而打敗了曹操。木牛流馬的形狀是什麼樣,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誌》、《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

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因此也就成了曆史上的千古之謎。

對於木牛流馬,四川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它的頭形狀像牛,是用木頭做成的;而身子是由很多零星的木塊做成的馬的形狀,中間是空的可以存放物質,肚子中間安有齒輪;再給馬裝上四條腿;後邊還有一個扳手,通過擠壓來使其前進。

可有人卻認為木牛流馬其實是兩種東西。河北教師梁國君根據史書記載,分別複原了木牛,流馬,他製作的木牛和流馬都是四條腿的,肚子是中空的,供裝載使用。木牛後有長長的雙轅,流馬則有長長的脖子。不停地按下、抬起其脖子,流馬便會前行;木牛則通過按壓雙轅使其行進。他製造的東西與史書中記載的“木牛牛仰雙轅,流馬形製如象”相符。此外,梁國君的流馬還有暗鎖功能,馬舌頭一扭轉,馬頭就會因被鎖住而無法前行,這跟《三國演義》中的描繪非常吻合。

木牛流馬是諸葛亮改進的獨輪推車而非牛馬。上述說法遭到了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博物館館長郭清華的反對。他說木牛流馬絕對不可能是四條腿的:棧道是由木板鋪就的,中間的縫隙寬窄不一,擁有四條腿的木牛流馬豈能在帶縫隙的板上自由地行走?因此木牛流馬肯定是帶輪子的。

查考史書,《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誌·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穀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就現在來說,“木牛流馬”如果真的象書中所描述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在科學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當時肯定沒什麼石油、天然氣之類的能源物質,它又不吃不喝,它從那裏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如果要造出象小說裏描述的那種木牛流馬來,就必須拋棄現在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樣,要造出“木牛流馬”也必定會打破影響我們數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個令世界矚目的事跡。曆史上有無數個迷團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可能隻是一個虛構的物品,但是在迷團未揭開之前,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11古人如何鑄造永樂大鍾

被稱為“世界之王”的永樂大鍾,無論是它的體型,還是它的內部結構,抑或是它遍體的文字等都令人不由噴嘖稱歎。它為何被稱為永樂大鍾呢?它又為何令無數英豪歎為觀止?它的魅力體現在哪裏?鍾體上的銘文是什麼?500多前年古人是怎麼鑄造的呢?

經過反複研究和考證,科學工作者已經能清晰描述當年鑄造大鍾的方法和過程。這是初創於兩千多年前商周時代的陶範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為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工藝。他們營造了一個壯觀而宏大的場麵:在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鍾模型,分七節製出供鑄造使用的外範,低溫陰幹,焙燒成陶。再根據鍾體不同斷麵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鍾的內範。當七個陶製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鍾外範便拚裝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