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工人的工廠
1961年,通用汽車公司在生產線上裝備了第一台機器人。到現在為止,美國製造業裝備的機器人數以萬計。"鐵領工人"代替數量高出許多倍的藍領工人,已是科技發展的大趨勢。製造機器人是日新月異的行業。現在,機器人的使用途徑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從前使用機器人的主要還是汽車製造商,而現在它們更多的服務於電氣及電子工業。因為機器人必須承擔比以往複雜得多的工作;比如,把細小的元件(如集成電路、線路板)揀起,並組裝在一塊。為了在工廠中完全用機器人代替工人,機器人必須變得更"聰明",更"能幹"。第一代機器人是沒有感覺的。而裝配在生產線上的第二代機器人,則有觸覺和視覺,能撿起錯放的零件,也能對部件進行調整,並進行局部性的檢查工作。
新一代機器人則具有操縱能力。它們不是裝備在秩序井然的生產線上;相反,人們要將它們安裝在雜亂的環境中。譬如說,機器人要從存放著各式各樣元件的備件箱中撿出所需型號 的電阻敷:三極管,然藉將冀引線插投彈刷電路叛警霞徑很奪趟疲倦。
機器人的下一個發展方向是信息的相互交換。目前,在一些工廠中裝配了能相互交談的機器人,它們可以互相告知生產中所出現的情況。因此,當生產線的某一部分出現問題後,由計算機控製的"監視機器人"會把信息傳向全體機器人,在中央計算機的協調下,由控製整個車床或其某一具體環節的機器人及時做出反應,進行自動補償,使生產正常化。
為了使機器人能夠自由活動,科學家們給它們裝上了雙腳,成為可以行走的自動駕駛機器人。它們可以根據監視器觀察周圍環境,再計算出繞開障礙且路程最短的最佳路徑,同時在行進中及時調整修正,把生產環節中的運輸傳送時間減少到最低點。由於生產車間的機器人和自動行駛的運輸機器人之間可以交換數據,當半成品加工好之後,運輸機器人及時趕到,將其送到下一個生產環節的車間裏;而那裏的機器剛好完成了上一批工作,這時便可以裝進新原料,而把成品運輸走。這樣一個全部自動化的生產製造係統,就是未來工廠的核心。其中沒有一個工人,也沒有一個工程師來指揮。
不僅在製造環節中,就是在設計環節中,機器人也逐步成為主宰。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AM)在1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了。其心髒是一台多功能電腦,能處理相當複雜的幾何圖形,能用光筆在終端屏幕上畫圖,也能將人所製作的設計圖進一步改進。在工作站的存儲器內還有許多標準圖形,可以隨時根據客戶的要求調出所需圖形。以前人工的繁雜工作頃刻之間便完成了。
在整個生產流程當中,由於中心計算機對原料的消耗、工作的進度和產品的各項指標都了如指掌,如果再輸入相應的市場價格報告,那麼它完全可以為你進行成本核算,甚至替你訂貨。在將來的工廠之中,除了決策者之外,恐怕隻有公關工作是機器人所不能幹的了。
其實也並不一定。由於互聯網絡的發展,個人計算機直接與廠家的工作站相連。計算機完全可以全方位的把產品有關信息送到每個消費者麵前,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訂購。而且,根據市場專家預測,未來的產品換代周期將大大縮短,電視機和汽車也可能有流行型號與過時型號之分。而有些用戶想自己設計產品或對廠家提出各種要求,這些也都可以由計算機完成。用戶提供信息,廠家的計算機完成議。卜圖,而車間裏的機器人則根據圖紙調整生產線,生產出用戶要求的產品來。
在整個過程中,工人完全成了多餘的。無論是熟練的車工還是設計人員,都不能不被鐵領工人們搶走飯碗。未來的工廠將會空無一人,而機器仍然運轉自如。
然而,沒有工人的社會,不用人類工作的社會,還會運轉自如嗎?
工作機會越來越少
在幾乎沒有工人的未來社會中,人類將扮演什麼角色?經濟與科技發展的趨勢,是使"藍領"、"白領"成為曆史名詞。也許未來社會將朝兩極發展:一方麵,信息精英控製與管理全球的高科技經濟;另一方麵,在世界日趨自動化之下,失業人潮與日俱增。
由科技主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逐步取代了各部門、各產業的工作;從製造、零售、金融服務業,到交通、農業、政府部門。新技術引進和企業改造的結果是生產力與獲利提高,但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以美國製造業為例。60年代,1/3工火從事製造業工作,現在則僅有17%。但是,美國依然是全球製造業的龍頭,差別隻是減少了工人而運用更多的機械設備。再以美國鋼鐵公司為例。他們在1980年雇用了12萬員工,現今則隻有2萬人,卻可以生產更多的鋼鐵。預測未來l0年,製造工人的比重將進一步降至12%。而在信息科技所導演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下,藍領工作階層將逐漸被高科技所取代。公元2020年,"藍領工人"終將成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