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文科技(1)(1 / 3)

《崇禎曆書》——古代天文基礎理論的載體

《崇禎曆書》,明末徐光啟(1562—1633)主編,李天經(1579—1659)續成,從崇禎二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後共用五年時間完成。它從多方麵引進了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內容包括天文學基本理論,三角學,幾何學,天文儀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運動、交食,全天星圖,中西單位換算等。

采用第穀的太陽係結構係統,計算方法中翻譯了哥白尼《天體運行論》中的許多章節,還有開普勒《論火星的運動》一書中的材料,曆法計算中不用中國傳統的代數學方法而改成幾何學方法,這是中國天文學史和曆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中國古代天文學體係開始向近代天文學轉變。

《崇禎曆書》包括46種,137卷,全書分節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關於曆法的,後者是關於天文學理論、天文數學、天文儀器的。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麵和平麵三角學,在坐標係方麵介紹了黃道坐標係。

(圖)崇禎曆書

《崇禎曆書》包括天文學基本理論﹑天文表﹑必需的數學知識(主要是平麵及球麵三角學和幾何學)﹑天文儀器以及傳統方法與西法的度量單位換算表五類。由於主編徐光啟強調把曆法計算建立在了解天文現象原理的基礎上﹐因此﹐理論部分共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崇禎曆書》采用第穀創立的天體係統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其優點是﹕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以及球麵天文學﹑視差﹑大氣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關的改正計算方法。它還采用了一些西方通行的度量單位﹕一周天分為360°﹔一晝夜分為96刻24小時﹔度﹑時以下采用60進位製等。

此書編就後,因反對派的幹擾與明代晚期的戰亂,並沒有得到頒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曆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采用,並改名《時憲曆》,正式頒行。

趣味連接:古人的時間概念

我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複始的東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采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盡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風水羅盤——包羅萬象作用多

羅盤,古稱羅經、羅鏡、經盤、羅經盤、子午盤、針盤、風水羅盤,是中國古代堪輿家從事堪輿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係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係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羅盤是風水操作的重要工具,它的基本作用就是定向。在我們認識風水理氣學問時,首先要學習以羅盤定向的基本方法。

羅盤盤麵層次繁多,內容龐雜,原理玄奧,自五行八卦、幹支甲子、節氣方位,到天文曆法、州國分野無所不包。正如《羅經解定》序言所說:“羅經者,以其收羅天地之蘊,上撥星辰之躔度,下察山水之峙流,以形應氣,以數合理,無不森羅密布。而陰陽兩宅由是葉吉,如製絲者之有經方能製錦而成章也,故日羅經。”其複雜與玄奧使人們對羅盤產生了一種神秘莫測的印象。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製,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凶。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幹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風水師則通過磁針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這個特定的點就是相對於某個人最吉祥的坐標。

古代盡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

羅盤學名為羅經,創自軒轅黃帝時代,後經過曆代前賢,按易經及河洛原理,參以日月五星七政及天象星宿運行原則,再察地球上山川河流,平原波浪起伏形態,加以修正改良製造而成,用於測定方位和勘察地形,堪輿地師及海員大都稱它為“羅盤”或“羅庚”,很少稱為“羅經”。

羅盤是風水師的工具,可以說是風水師的飯碗。每個師父都會在臨終前才會把最重要的衣缽及秘訣,傳於喜愛的得力弟子門生。羅盤也是上師傳承法物之一。師父傳法與弟子衣缽,就證明把畢生的心血及期望與滿盤托負交給了弟子,通常在江湖業界中稱為將飯碗交給了弟子,希望能繼續遺誌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