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衣食住行(3)(1 / 3)

梁武帝為了讓佛教盛行,在全國大建寺廟,後來,竟然為了顯示自己對佛法的虔誠,前後四次出家當和尚,大臣們共為他花了四萬萬“贖身”錢,把國庫都給折騰光了。 此外,他還聘請古印度僧人波羅末到中國講經。波羅末翻譯了不少印度佛經,並培養了許多中國弟子。有了經書,講經的風氣更加興盛。為了宣傳民眾,佛教徒編了許許多多講經的傳說。其中一則是:梁武帝曾經請雲光法師宣講佛法,在講《涅盤經》時,梁武帝從早到晚認真聽講,沒有絲毫倦意。雲光法師說得繪聲繪色,竟感動了上天,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梁武帝從此更加信佛,後來幹脆出家。

之後,佛教在中國分成許多宗派,影響最大的是“禪宗”。宋真宗時,道原和尚編了一本《景德傳燈錄》,記載了禪宗師徒的故事。書中講到對佛意要真正領會,反對“講得天花亂墜”。 從此,人們用“天花亂墜”來形容誇誇其談,說得十分漂亮,但都不切實際。

感悟:一個人說話做事要務求實際,不能隻是誇誇其談,華而不實,否則,會招致別人的鄙視。

捉襟見肘--曾參生活清苦卻樂而忘憂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居住在衛國的時候,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他穿的是用亂麻絮做的袍子,袍子隻有裏沒有麵,而且顏色脫落很難看,破爛不堪。由於吃的差,他臉上常常浮腫,麵容憔悴,手掌腳底都長滿了老繭。

曾參家裏經常揭不開鍋,三日不生火做飯是很正常的事情,十年之內家人甚至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的帽子都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帶子就會斷開;稍微提一下袖子,胳膊肘就露出來(原文是‘捉衿而肘見’,即“捉襟見肘”);一穿鞋,腳底上的鞋子就露出了後跟。盡管如此困頓,但曾參卻毫不悲觀,也並不因此而憂愁,他時常拖著破鞋,高聲吟詠《商頌》,洪亮的聲音溢滿了天地之間,高亢的歌聲就像是敲打金石般那樣的美妙動聽。曾參品性純潔高尚,一直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幾次想讓他入仕,他都拒絕了,而且他也從不和諸侯們結交朋友。所以莊子曾敬佩地說,注意培養心誌的人會忘掉形體,注意養身的人會忘記利祿,而致力於大道的人會忘掉心機。

捉襟見肘這一成語除了形容人十分窮困外,後人還對此進行了引申,在現代漢語中,捉襟見肘可比喻成資金、物質條件,以及能力上的匱乏或欠缺,以致顧此失彼,無法應付。有時還指某件事物的不完善。

感悟:曾參盡管生活清苦卻始終保持著高尚的情操,他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相比之下,外在的物質性的東西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一個人應該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富足起來,那樣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濫竽充數--南郭先生謊話行將敗露倉皇而逃

戰國時,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手下的300個樂公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說自己擅長吹竽。齊宣王聽他這樣說,竟然不加考察,就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每當樂隊演奏時,他就學著別人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 奏。由於他學得維妙維肖,好幾年過去了,居然也沒露出破綻。 其實南郭先生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他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學著別人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 奏,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 然而好景不長,過了幾年,齊宣王去世,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卻不喜歡合奏,而愛聽獨奏。他要求樂工們一個個輪流吹奏給他聽。這事,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再也裝不下去了,眼看就要露出馬腳了,他趕緊收拾行李,慌慌張張地溜走了。從此,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麵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裏充數。

感悟:隻有具有一身真本領的人,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蒙混一時,但是無法蒙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遲早是要敗露的。

守株待兔--農夫僥幸拾兔幻想好運日日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