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偉大的民族之一,他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曆史,曾經在世界上創造了空前的文明,創造了豐富而又燦爛的文化,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哲學藝術,都獨樹一幟,蒙著一層東方文明的神秘的麵紗。不讀史不足以明誌,了解曆史,讀懂曆史,其意義不僅僅是知道過去,而在於通過過去的人物和事件來形成一個人的思想以便參悟現在和預測未知。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有那麼多引以為豪的曆史文明,當然應該把這種文明傳承下去,這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傳承曆史的最好載體當然是語言文化,而中華民族的語言之優美足以令所有炎黃子孫為之驕傲。那麼如果說成語最能代表中國語言文化的特色,肯定是當之無愧的。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成語並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一共有4000多,其中絕大部分為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這本書中成語豐富多彩,有包含了二字,三字,六字,但是仍然以四字成語為主。

成語的背後往往有豐富的背景。成語的來源大致有三個方麵。第一,神話故事,在我們中華浩如煙海的曆史長卷中,流傳著數不清的動聽的神話故事。比如“精衛填海,誇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等,這些神話故事往往著深刻的哲理,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第二,曆史典故,比如說“破釜沉舟,投筆從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等,這樣的成語占了絕大多數,通過熟悉這些成語我們也了解了我國曆史上很多的曆史故事和人物,第三,詩文語句,比如說“悲歡離合”出自蘇軾的“月有陰晴圓缺,隱含了先哲們深邃的先進思想,在我們編寫的這本書中,這樣的成語我們也寫了作者當時的身份和思想背景,以供讀者參考。第四,民間的口頭俗語,比如說“婆婆媽媽,肥頭大耳,大手大腳”等,這一類的詞語雖然多,但不在本書重點編寫之列。

我們這本書主要編寫那些有曆史典故的,或者來自神話傳說的成語。由於這些成語背景的紛繁複雜,牽涉人物繁多,有些成語可以但單從字麵意思上就可以了解他的含義和用法,比如說“盛氣淩人,天翻地覆,手舞足蹈”等等。但是還有另外一些成語給人一種生僻,晦澀難懂之感,很多人對他的內涵不能夠理解,或者模棱兩可,迷迷糊糊,比如說“萇弘化碧,伍胥抉目,封侯萬裏”等等。第二種如果不了解他的曆史背景和典故,就會很容易把意思領會錯誤。比如說“封侯萬裏”很多人都誤解為被賜予封地萬畝之類的意思,與原意大相徑庭,而“萇弘化碧”,單從字麵幾乎無法理解,無從猜測,普通大眾很少知道這樣的成語,但是他的故事背景又是那麼感人肺腑,很值得讀者去領悟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