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範蠡治國(1 / 1)

【名言】

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

——《越語下-範蠡佐勾踐滅吳》

【要義】

持盈,指保持盈滿,意為保持國家強盛。定傾,指穩定不發生傾覆,意為使國家轉危為安。節事,指節製人事,即治理國家政事要有所節製。

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三項方略,國勢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國家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平時治理國家政事時要有所節製。要保持國勢的強盛就必須因順天道,要使國家轉危為安就必須因順人道,要治理國家政事有所節製就必須因順地道。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越國失敗後,範蠡陪越王勾踐夫婦一起到吳國為奴仆,備嚐艱辛,後來越王勾踐被釋放回越,他又留在吳國做了兩年人質。回到越國後,為了指導越國轉危為安,由弱變強,範蠡向越王勾踐提出“持盈”、“定傾”、“節事”三項治國方略。

這段話體現了範蠡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才能,範蠡認為天時、天道隨著陰陽二氣的矛盾而轉化,而這種轉化是有規律的,人必須順應這種規律,而不能強求。首先,“持盈者與天”。國勢的盛衰是在不斷地變化中的,治國者必須順應國勢盛衰的規律,爭取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保持國家的強盛。

其次,“定傾者與人”。即使國家發生了傾危,也不必驚慌失措,要順應人 事發展的規律,凝聚人心,穩定局勢,力爭轉危為安。第三,“節事者與地”。平時治理國家政事時,要采取適當的、有節製的、有利於百姓的政策措施,發展生產,增殖人口,力爭使國力由弱變強。而後來,越國由衰亡轉強盛、擊敗強大的吳國的事實證明,範蠡的觀點是正確的。

【故事】

越王勾踐繼承王位後的第三年就想去討伐吳國,範蠡進諫說:“現在還不能和吳國開戰,我們首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治理國家有三項方略,國勢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國家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平時治理國家政事時要有所節製。”越王問:“要做到這三點,應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說:“要保持國勢的強盛就必須因順天道,要使國家轉危為安就必須因順人道,要治理國家政事有所節製就必須因順地道。天道盈滿但不外溢,盛大但不驕縱,做了很多但不自誇其功。明智的人順應天時而行動,這就叫守時。現在我們的國力還不強盛,敵國也沒有天災人禍可以供我們利用,如果貿然發動進攻、挑起戰爭是違背天意而失去人和的。君王如果這樣做,將會危害國家,也會損害君王自身的。”越王不聽,起兵討伐吳國,結果在五湖被吳軍打敗,隻得退守在會稽山上。

越王趕緊召見範蠡,向他請教說:“我沒有采納您的意見,所以落到這個地步,現在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說:“事已至此,君王也不必驚慌。國家傾危之際,要使國家轉危為安,必須順應人道。”越王問:“順應人道,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說:“現在應該用謙卑的言辭、恭敬的禮節去求和;把珍貴的財物、美麗的歌女奉獻給吳王。千方百計地和吳國講和,即使您親自去當奴仆也在所不惜。”越王說:“好吧。”於是派大夫文種到吳國去求和,並接受了吳國讓越王去吳國侍候吳王的屈辱條件。在範蠡的要求下,越王命令大夫文種在國內留守,自己與範蠡到吳國去給吳王做奴仆。

過了三年,吳國人釋放他們回國,到了越國,越王向範蠡請教說:“我現在要使吳國強大起來,應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說:“要有節製地處理政事,順應地道。隻有大地能包容萬物成為一個整體,對於萬物不論好的壞的,都一視同仁地讓其生長,使任何事物都不失時令。時令不到,不可勉強萬物生長,人事不到變化時刻,也不可勉強急於求成。所以我們要順應自然,耐心等待把不利局麵扭轉過來的機會。在國境之內,君王應該開辟荒地,增加良田,同百姓同耕共織,教育農民樂於農事,不幹擾他們的生產勞動,不違背農時,使國庫的財富和倉庫的糧食充實,老百姓的生活殷實富足。這樣百姓就有條件繁衍滋生,使人丁興旺,兵力充足。在國境之外,對付敵國的控製,我們要依照陰柔陽剛的常規,以柔克剛,切忌輕舉妄動,做到表麵柔順而內心不屈服,隻有這樣,才能使吳國放鬆警惕,而犯下錯誤。”這樣,越王勾踐在範蠡輔佐下,苦心勤力,‘經過二十餘年的臥薪嚐膽,越國由衰亡轉強盛,終於一雪會稽之恥,滅掉了強大的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