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1 / 1)

【名言】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日:“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周語上·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要義】

耀德,是指彰明美德,“耀”即明。觀兵,指炫耀武力,“觀”即顯示。夫,發語詞,無義。戢(ji),意為聚集、收藏。威,指威力。玩,指輕慢,引申為濫用武力、窮兵黷武。震,指震懾力,使懼怕。懋(mao),指勉勵、鼓勵。厚,指敦厚淳樸。性,指性情。阜(fu),指富、大、多。器,指兵器農具之類的東西。明,指闡明。鄉,指處所、地方。文,指禮法。

滋大,指發展壯大,“滋”的意思是增益、加多。

約周穆王十年(前967年),西周穆王為了振興王業,想要征伐犬戎。

祭公謀父以“先王耀德不觀兵”立論,表明為國者要以德服人,不可濫用武力,勸諫穆王不要攻打犬戎。

祭公“耀德不觀兵”的思想發軔於周公“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德治思想。後來孔子繼承其觀點,主張“為政以德”,他在《論語·為政》中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則發展成為仁政思想,反對濫用武力。漢人在總結治國的曆史經驗時,以這一思想為基礎,提出“以德為主、以刑為輔”的治國手段,這一手段為以後曆代遵循,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祭公在“耀德”的問題上,非常強調美德的修養,要求人們必須淨化內心世界,自覺抵製各種不良誘惑。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隻有以內在的美好德行做基礎,才能得到人民持久的擁護和愛戴以及其他國家的友好和幫助,而強權和武力帶來的隻能是仇恨和戰爭。

【故事】

西周時,周昭王南巡,勞民傷財,激起了人民的怨恨。

楚人想了個辦法要懲治周昭王。他們在周昭王準備渡漢水的時候,讓昭王坐上一艘用膠水粘成的船。結果船到江中不多一會兒,膠便溶了,船身解體,昭王沉水而死。於是穆王即位。當時周王朝的國力衰弱,也得不到外族的尊重,已經五十多歲的穆王雖然年紀不小,但頗有雄心,一心想振興王業,便采用了窮兵黷武的政策,準備以犬戎沒有按時進貢為罪名去攻打它。

祭公謀父聽說這件事後,便勸諫穆公說:“大王啊,不可征伐犬戎!

從前的聖王們都是彰明美德而不炫耀武力。如果平時聚集武力但隻在必要時使用,那麼一動用就會顯示出威力而使別的國家敬畏順服;而如果輕易地炫耀武力,就是窮兵黷武,窮兵黷武就會失去原本應有的震懾作用。所以,周公在歌頌武王時說:‘把那幹戈都收藏,把那弓矢收進囊。我們將美德崇尚,廣施仁德於四方。永保祖上美德啊,真是賢明周王。’從前的聖王們對於百姓,總是勉勵他們修正德行,從而使民眾的性情敦厚;為他們擴大財源,使他們富有,而且使他們的器物用具都能得心應手;為他們明辨利害關係,用禮樂文治來教育他們,使他們能趨利避害,這樣他們才會感懷君王的恩德而畏懼君王的權威。這就是從前的聖王們的基業能世代相承,而且不斷壯大的原因啊!”

“到了武王時,不但繼承了前人的美德,而且更加仁慈和善,百姓無不歡欣喜悅。而當時的商紂王卻為人民所痛恨,民眾不能忍受他的殘暴統治,都樂於擁戴武王。這樣,武王才不得已而出兵討伐紂王。由此可見,先王使用武力,完全是因為憂慮民眾的疾苦,而為他們排憂解難、清除禍患呀!而在對待番邦的問題上,也是以我們的禮樂文德去感召、教化他們,”

“現在,犬戎的兩位君長去世了,他們的繼任者已經按照禮製來朝見了天子。而大王卻要以沒有按時進貢為罪名去攻打它。這豈不是背棄了先王們的遺訓,敗壞了自己的美德嗎?這樣濫用武力肯定是要失敗的呀!”

麵對祭公的諫勸,周穆王竭力為自己進行辯護。他認為自己使用武力是為了振興王業,所以是合乎道義的、是正確的。針對他的辯解,祭公又說:“區分正確地使用武力和窮兵黷武、濫用武力的時候有兩個標準需要遵循:一是看對百姓是否有利,能否解除百姓遭受的苦難,受到百姓的擁護;二是看是否遵守禮製,即看是否是正義的戰爭。現在這兩個條件我們都不具備啊!”

但穆王沒有聽從祭公的正確意見,還是執意出兵征伐了犬戎,結果大敗而歸,傷威毀信。從此以後,周圍的番邦再也沒有朝見周天子,周朝也就繼續衰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