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小韓民國。
春節已經過了快二十天,大人們早已回到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而孩子們卻依然在享受快樂的寒假。
當然這個孩子們指的是高中以下的學生們,高中以上的就別想那麼輕鬆了。
韓國高考錄取率才50%,學生們,特別是那些寒門子弟,為了能考個理想的大學,將來能有個好的前途,這種假期已經完全被各種補習班填滿。
不過,在韓國,有一群孩子,卻把所有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各家娛樂經濟公司。
這其中不僅有高中生,甚至還有初中生和小學生!
韓國國土麵積狹小,資源匱乏,能有作為的產業屈指可數。1997、1998年,韓國的民選政府剛上台不久,曆史債務還沒有清理完畢,就又趕上了金融危機。
所以在1997、1998年,韓國的民選政府其實麵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尷尬,就是民選政府需要刷出存在感,民選政府治理下的韓國,必須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段時間,韓國先後有9家銀行、3個財團倒閉,韓國受到的打擊比日本還大。
因此,金大中上任之後,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語境下,他提出的立國之本,一個是高新技術,另一個就是文化產業。1998年,韓國也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口號,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韓國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這些想法和思路在1998年就都提出來了,比英國在1999年提出通過文化來重振帝國的政策還要早。
所以,在1998年之後,韓國的文化產業確實發展得比較好,最近十年來更是爆發式成長。
2000年,韓國的文化產業出口隻有5億美元,而到2004年,文化產業就已經成為僅次於汽車製造的第二大出口創彙產業。
韓國為什麼重視影視劇等文化產品的輸出?就是因為一部好的韓劇,恰恰是其國家形象的最好宣傳,而且它的附加值特別大。
根據韓國人的統計,在他們的文化產業當中,每多100美元的輸出就會有412美元的產業拉動。具體到細分領域,手機等信息技術產品會增加395美元,服裝增加35美元,加工食品增加31美元。韓國有51.9%的企業銷售額,都是受到“韓流”走紅的影響。
因為“韓流”在世界範圍內大受歡迎,大幅度帶動了汽車和電子產品的銷售。影視劇沒賺到的錢,恰恰通過這些領域賺到了。
韓國文化產業,每100萬美元的出口,就會帶動14至15個人就業,而傳統製造業卻隻能帶動7至8個人就業。
而在具體的製度設計中,韓國政府也同樣是長期籌劃。從1998年開始,韓國就陸續推出了《國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1世紀文化產業的設想》等綱領性文件,也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多部法律,這些都是有力的保障。韓國2001年還專門成立了係統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叫文化振興院。也就是說,從1998年到現在的十多年時間,韓國政府在各個層麵,都在有計劃、有步驟、有舉措地精心構造支撐“韓流”大肆流行的、堅硬的舉國體製。
為了把“韓流”做好,2004年韓國的文化體育觀光部,將原來的文化產業局,分成了文化產業局和文化媒體局,就是專門把文化媒體的作用放到一個和文化產業等同的位置上。因為他們確實享受到了新媒體機遇的果實,意識到新媒體的重要作用,然後才在政府職能上作出了相應調整。
“韓流”是一個晚近的發明,一個接近終點的發明。
而地處韓國首爾市江南區狎鷗亭2洞521號的S.M.Entertainment,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支點。
S.M.Entertainment是韓國規模及實力、知名度和影響力最大的娛樂經濟人公司,由歌手出身的李秀滿於1989年創辦。其名稱“SM”為英文“StarMuseum”的縮寫,意為“明星博物館、名人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