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科技城明珠璀璨(1 / 2)

富饒、美麗、文明的綿陽,像一顆閃光的珍珠,鑲嵌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綿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介於東經103°45'-105°43',北緯30°42'-33°26'之間。市境北依劍門、摩天嶺天險,西連昆侖餘脈龍門山,南接川西沃野平川。"控扼西川,推為要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曆史上被稱作"蜀道咽喉""劍門鎖鑰""川西北第一重鎮"。綿陽市轄涪城區、遊仙區、三台縣、安縣、梓潼縣、鹽亭縣、平武縣、北川縣,代管江油市和省政府科學城辦事處。全市幅員麵積20249平方公裏,人口530餘萬人。

綿陽市地勢地貌呈西北高東南低狀。其西北部為山地,喀斯特地貌很發育,平武、北川、江油等縣有豐富的石灰岩資源,形成了多個石灰岩溶洞;安縣有白堊紀係礫岩溶洞、深海海綿生物礁和成都平源上第二大溫泉--羅浮山係溫泉。市境內最高峰為岷山雪寶頂,海拔5588米,是涪江的源頭區。東南部為丘陵、平壩,市境內最低點郪江河穀溝口,海拔307.2米。市境內大小河流及溪溝3000餘條,總長達3400公裏。平武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珍稀動物大熊貓的棲息地之一。

1992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全國數學、物理、力學、高新技術第四屆學術研討會在綿陽市平武縣召開,會議期間100多位代表到近臨的世界著名旅遊風景區黃龍寺、九寨溝考察,途經鬆潘毛兒蓋,從這裏開始,千餘裏的山崩地裂景觀曆曆在目,那情景之震撼,嶙峋碎石之新鮮,猶如大劫難昨日才發生過。

雲南大學高能天體物理學家喻傳讚教授用高能實驗測定湖泊沉積、樹木年輪等古實物材料,發現我國近一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曲線有兩個很大的峰值,分別處在約6000年前和4000年前的坐標位置,與古代女媧補天和大禹治水等傳說的時間十分對應。因此他認為"女媧突變紀"和"大禹突變紀"是真實存在,也同在黃龍寺、九寨溝途中看到的山崩地裂情景相吻合,從而再次證明中華文明萬年史的真實。

綿陽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猿王洞近期的考古發現表明,我們的祖先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裏休養生息。從廣元中子鋪細石器遺址(距今7000-6000年)和廣元張家坡遺址(距今5500-5000年)到綿陽邊堆山遺址(距今5000-4500年),再到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距今4740-4070年),其考古發現說明,臨水而居的先民們,隨著四川內陸海的幹涸,逐漸向盆地腹地推進,繼而創造出燦爛的古蜀文明。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古蜀國的開路先鋒們,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金牛道(漢中--廣元--昭化--劍閣--綿陽--成都),綿陽成為金牛道上的重鎮。另兩條道是郪道和陰平道。郪道從成都出發,經中江、郪縣、鹽亭、閬中,與米倉道彙合。陰平道從文縣開始,經碧口翻摩天嶺、青川、平武、南壩、響岩鋪、平驛鋪、椒園子鋪、白石鋪、柳林子鋪、武都、江油、綿州,與金牛道彙合。由此可知,綿陽之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是不言而喻的了。

傳說中華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元妃嫘祖生於鹽亭,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生於北川。自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開始置涪縣以來,綿陽已經有2200多年的曆史了。先賢聖哲,文人雅士,無不鍾情於斯。劉備、諸葛亮曾在此運籌帷幄,李白、歐陽修在此呱呱落地,司馬相如、揚雄(字子雲)曾在此吟詠辭賦。唐宋時的梓州(三台)是僅次於益州(成都)的"蜀川巨鎮",曾為劍南東川節度使的駐節之地;杜甫、李商隱、元稹等紛至遝來。明清以來,綿陽是川西北重鎮,水陸要津。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寶成鐵路的通車,綿陽、德陽、廣元、江油逐漸成為我國重工業、國防工業和核工業的重要基地。

1985年綿陽建市以來,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從綿陽到成都及相鄰城市的公路快速通道已經建成,從縣城到各鎮鄉的公路正在並將繼續產生效益。綿陽南郊機場的建成,縮短了綿陽與國內國際大都市間的距離。從成都到九寨溝、黃龍經過綿陽的東環線,把綿陽三國文化景區、李白故裏、猿王洞、深山故宮報恩寺和白馬羌藏風情,緊連在一起。

現代化進程中的綿陽,科技文化和人才資源蔚為大觀,有著"西部矽穀"之美譽。轄區內擁有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為代表的國防科研院所18家,有兩院院士26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萬人,是中國重要的國防軍工、科研生產和人才基地。天公抖擻,萬木崢嶸。為把綿陽豐富的科技資源轉化為經濟和產業優勢,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2001年7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複的《綿陽科技城發展綱要》,為綿陽提升城市現代化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環境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加大了動力。《綿陽科技城發展綱要》為把綿陽建設成為"創新、開放、現代、和諧"的科技城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模範城;為把綿陽建設成為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張王牌;為把綿陽--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建設成為中國的明珠、西部的名片;為進一步提高和強化綿陽科技城的創新功能、聚集功能、孵化功能、示範功能、增長功能,提供了空前的曆史機遇和全方位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