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總是喜歡和人們轉著圈地開玩笑。最初孔老夫子風塵仆仆地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治國思想,結果四處碰壁,遂被姑布子卿視為“惶惶如喪家之犬”。在他死後,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頓時又把他從動物劃分到了至聖文王的聖賢人群,紅紅火火、風風光風了一千多年;進入近代,“五四”以來“打到孔家店”,“文革”期間“批林批孔”,又再次把這個已經作古了的老人踩到了腳底。
曆史的玩笑並不可笑,孔子的衰榮折射了社會新舊思想和道德衝突與更替的深刻內涵。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可能說得有點過頭,但是《論語》對於穩定社會,調整人際關係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不能不說是十分巨大的。能稱之為傳統的總是經典的,雖然它有保守的成分,但這並不妨礙它在新時代裏繼續發揮作用。
隨著社會變革速度的加快,人們內心由壓力而產生的惶恐與日俱增,迫切需要一種平衡快節奏和慢生理矛盾的精神解決辦法。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不斷求變的年代裏,傳統與現實似乎正在發生著激烈的碰撞。麵對這種多少有些錯亂的局麵,有人沉湎於懷念過去,有人功利地實學實用,另有甚者則陷於焦躁、恍惚之中。那麼究竟哪一種處理方式更合理、更適合人自身的生存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地考慮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中。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人能夠逃脫出這個生命的鏈條。因此說,將傳統與現實對立起來既是一種不明智的舉動,也是一種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做為。
說它不明智在於它實際上是在促使人與自己較勁、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說它不可能實現在於人是無法擺脫傳統與現實並存這一局麵的,這正如科學上講人總不能抓著自己的頭發將自己提起來一樣。事實上,人是必然要生活於傳統與現實彼此聯係、一脈貫通的發展曆程中的,這一點無從改變,故有偉人言:忘記過去則意味著背叛。
這裏的“背叛”結合上文看來便有了自棄的含義。從這個角度講,傳統與現實往往是連續一體的。不理解傳統,也就無法深刻體察現實;不能掌握現實,也就談不上認識傳統。一個人如果總是處於傳統與現實的交鋒狀態下,那麼他就很難收獲什麼幸福。由此說,關注傳統與現實的聯係,實現傳統與現實的連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它的“溶解力”足以融化世界文化的精髓,因此每每中華民族麵臨危亡時,老祖宗的思想總是發揮力挽狂瀾的作用,這是當代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事情之一。當然,它對於當代中國人的意義還不僅限於樹立民族自豪感,更在於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既然它可以使中華民族成為萬年不倒翁,那麼當然也可以使國人在生活中找到位置,並向前發展。
假如有人想要了解一下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神大義、進而體察現實人生百態、掌握自我生存之道的話,那麼《論語》就是一本他不得不讀的書。
班固在其《漢書·藝文誌》中曾言道:“‘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由此可見,《論語》乃是孔子、弟子以及當時一些人的語錄。在《論語》中孔子思考的主要乃是一個“應當如何做人”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活法”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也沒有除《論語》以外的更好的解答。孔子是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上進而討論為人處世、治國平天下的。那麼孔子是如何解決“應當如何做人”這個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