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後記(1 / 2)

我是學習曆史學出身的,編寫一本嚴謹、通俗地介紹蘭州曆的書,向人們提供準確而又豐富的曆史信息,是我的夙願,也是一個史誌工作者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幸遇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蘭州市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又有市文化出版局原局長王有偉的信任,令我參與《蘭州曆史文化》的編寫、編輯工作,並承擔叢書首冊的撰稿,使我有機會了卻一樁心願。本書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半的時間,期間經曆了三次大的修改,最後一次修改幾乎是重寫了一遍。今能付梓,如釋重負。

在蘭州發展史上,穿城而過的黃河自古至今對蘭州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和蘭州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民情風俗,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蘭州曆史文化,是以黃河文化為內核,融彙了絲綢之路文化、多種民族文化、多種宗教文化和多種周邊文化的成分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蘭州又是位居祖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黃河穿城而過的唯一省會城市,黃河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的61%是由蘭州及其上遊幹、支流提供的,這使蘭州有了“黃河之都”

的美譽。

各地曆史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是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例如蘭州,彩陶文化的繁榮晚於中原仰韶文化一千多年;當蘭還處在齊家文化時期,中原已建立起了夏王朝;當蘭州是羌文化形成時期,中原已出現了思想上、學術上的“百家爭鳴”……直到明清,中國封建社會已發展到了晚期,而蘭州則迎來了封建的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等等。因此,本書按時間順序分期介紹蘭州的曆史,但並沒有也沒有辦法套用通行的中國曆史分期法,而是按蘭州地域史發展進程和特征大致劃分階段的。這樣做,既能反映蘭州曆史與中國曆史發展總趨勢的一致性,又有助於彰顯蘭州曆史文化的地域特征。

本書以“河”為主線,分為八個部分,即“大河東瀉文明初曙”、“控河為險金城為最”、“臨河置州絲路中通”、“因河分治地扼南北”、“濱河成城藩都興亡”、“依河為據西北中樞”、“長河上下烽火狼煙”、“以河為帶鋪錦堆繡”。每一部分內,以蘭州發生的重大事件為“串珠”,記述蘭州各朝代、各時期的建置沿革、城市建設、社會經濟與人口、文化發展等內容。對其他各冊詳記的內容,本冊不予詳述,並力求使本冊的內容成為讀解其他各冊內容的曆史背景資料。

本書對明、清、民國寫得相對詳細一些,是因為這500多年是州曆史文化形成的最重要時期,今天存留的蘭州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化遺產絕大部分始於這一時期。同時,從晚清開始的蘭州近代化進程對今天蘭州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民國時期蘭州曆史發展的脈絡目前尚未有人係統梳理過,因此,本書在記述中特別注意了這些方麵。

另外,對1949年至2005年蘭州當代曆史的研究目前尚屬空白,本書隻能依據新編市誌、統計年鑒、其他相關資料,從建置、經濟、城建、文化等方麵做了梗概式回顧,而沒有專門記述政治和政治體製改革、社會狀況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雖然會使本書內容顯得不夠完整,但從整個書的性質和體例要求而言,隻能這樣處理。在寫曆史過程時,用了“解放——鞏固政權——三大改造——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順序,完全是作者從曆史發展角度的理解,是否科學、準確,隻待識者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