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夢是自然進化的謬誤(1 / 2)

夢到底有沒有用有人說:夢是自然進化的謬誤,是上帝造人時的過失。

有人說:夢是一封沒有翻譯的遠古來信。

有人說:夢是人生的另一部華彩樂章。

但不管怎麼去評論夢,事實是我們每天必須做夢。

所不同的是,知夢者,觀照心靈,終身受用;不知夢者,照樣生活,一無所害。

夢就是這樣,既慷慨大度,又吝嗇小氣,關鍵在我們自己。

夢無用?許多學者都概括總結過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於是有了“信息時代”、“後工業時代”等名詞。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應該說是個“後功利主義的時代”,凡是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當前有用、直接有用)都要拿來,人的功利性被這個時代挖掘得淋漓盡致。

於是,這個社會的資源,都在“功利主義”的指揮棒下被重新組合,人們瞪大眼睛巡視著周圍,任何一點有用的資源都會被挖掘利用。

然而,在人們功利的視線中,有價值的資源裏是不包括夢的,至少還沒有一門成熟的科學能有效利用夢資源。

因為在人們的腦海裏,那些荒誕不經的夢,對現實生活沒有任何幫助,既不能讓人得到升遷,也不會帶來滾滾錢財,所以夢從來都是無用的。

25年夢中人按弗洛伊德的觀點:夢是為了維護睡眠。

如果一個人沒有睡眠,也就沒有夢的存在。

可見,夢與睡眠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

那麼,一個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睡眠呢?每個人都需要睡眠,睡眠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有的人每天隻需要3—4 小時的睡眠,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他們每晚隻睡很少的時間;但有的人卻需要很長的睡眠,比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每天要睡10 小時左右。

但一般人的睡眠都在每晚8 小時左右。

所以一個人睡眠的長短與聰明、愚蠢,勤勞、懶惰等觀念沒有絲毫的關係。

科學家們發現,我們晚上幾乎整夜都有意識在活動。

科學家將睡眠分為兩種:一種是慢波眼動睡眠;一種是快波眼動睡眠。

當人入睡後,即進入了慢波眼動睡眠,人們將這段睡眠稱為a 波睡眠,也就是淺睡。

大約在90 分鍾後,進入第一次快波眼動睡眠,人們將這種睡眠稱為REM睡眠,也就是深睡。

然後又是慢波眼動睡眠,接著再進入快波眼動睡眠。

一整夜這個過程大約重複4—5 次。

人在淺睡與深睡中都會做夢,但夢的性質卻截然不同。

淺睡階段的夢幾乎都是覺醒時思維的片斷持續,例如,一個學生剛參加完高考,他在淺睡中就會對自己的成績、考試狀態等進行推測與評估,這完全是他覺醒時心理活動的持續,這也是人們通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們通常將淺睡時的夢稱為小夢。

然而人們深睡階段的夢則完全不同,它不合邏輯、離奇古怪、聞所未聞。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夢,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深睡時的夢被稱為大夢。

如果一個人可以順利活到75 歲,那麼他一生用於做夢的時間大約是223500 小時,折合9312 天,約等於25.5 年。

其中,深度睡眠占人們整個睡眠時間的25% 左右,即一個人一生用於做大夢的時間是55800 多小時,也就是2320 多天,合計為6.4 年。

其他時間是淺度睡眠做小夢的時間。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人的一生居然會做25.5 年的夢,用掉了有效壽命的三分之一還要多。

人在25 年中能做許多事:·如果用25 年的時間來學習知識,以每5 天閱讀一本30 萬字的書計算,25 年中可以閱讀1800 本書,等於一個小型圖書館。

·如果用25 年來讀博士學位,以3 年一個博士學位計算,那麼你能拿到至少8 個專業的博士學位,你將是世界上最博學的人。

·如果用25 年來賺錢,以每月工資2000 元計算,一年就是2.4 萬,25 年就是整整60 萬元人民幣,你將是個很富有的人。

·如果用25 年來寫作,以每天寫作2000 字來計算,一月就是6 萬字,一年就是72 萬字,25 年能寫出1800 萬字,如果以一本書30 萬字計算,能寫成60 部書,你肯定是世界上最高產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