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兩位譯者首先要感謝讀者購買閱讀本書。
我們的專業分別是外交學和英語,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分別傾向於外交史和翻譯理論與實踐這兩個方向。本書為我們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為長期居留中國的早期美國外交官,何天爵以自己敏銳的感觸和全麵的分析向我們全景式地展現了晚清社會和近代中國人。在書中,既有恭親王、李鴻章這樣的朝廷重臣,也有京郊的和尚、美國使館前的修鞋匠這樣的底層百姓;既記述了鴉片戰爭、幼童留洋這樣的近代曆史中的大事,也將自己在西北的遊曆、外國使館的開銷等瑣事娓娓道來。何天爵顯然是一位交遊廣闊、平易近人、觀察深入的外交官。閱曆的積澱和獨特的思考使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有了真正的理解。在他眼中,中國人謹慎務實,生活艱忍,值得同情。每一個中國人都被牢牢地編織入中國社會這張巨大的網;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兢兢業業地生活;所有人構成的晚清社會保守僵化,缺乏生機。這張網是如此之強,以至於經曆了千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不壞。即使我們現代人看來,書中依然有著許多閃光的觀點,看到現代社會和中國人的點滴身影。如果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了會心的微笑,那麼你的感受是與我們譯者相同的。
複旦大學何愛國博士對本書的內容和觀點作過詳細深刻的評論何愛國博士的評論為《理性的真誠:一個美國外交官眼中的晚清中國人印象》,國內各大網站皆有刊載。《經濟觀察報》2006年2年20日有節錄。。我們在此就不對譯文本身做過多的評論了。我們認為,何天爵身上體現出的站在事實基礎上說話的姿態是可貴的。全書是他幾十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積澱的宣示。調查才有發言權。中西方之間、中西文化之間的生疏和誤解需要通過交流、增進了解來解決。何天爵開宗明義:“我們都用自己建造的標準,從自己身上總結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其他人是否正確、是否明智,都取決於他們是遵從了還是背離了我們已經樹立的規範。”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拉大彼此距離,加深誤解。交流雖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沒有相互交流是萬萬不能的。從這一角度看,全書不僅是何天爵在華生涯的回顧和對晚清社會與中國人的全景展示,也是早期美國外交官提倡交流、呼籲了解、溝通中西的努力。
考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我們會發現西方人存在兩條思路。一條是機械地從西方立場出來,希望中國完全接受西方的價值觀、文化觀,在東方建設西方物質、製度和文化。第二條思路是尊重中國的國情,因地製宜,盡力將西方的基督教、社會製度和文化介紹到中國來,增進交流,共同發展。利瑪竇、李提摩太等人就代表著後一條思路。曆史積澱、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和製度等方麵存在的巨大差異決定了前一條思路是不可行的。曆史也證明後一條思路的實踐更為成功。何天爵無疑是後一類務實而有遠見的西方人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