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閉關鎖國狀態被打亂前,在許多世紀裏,中國一直是她自由營造的世界中的中心人物,是這個體係的最終支配力量。她是一顆永恒的行星,是一個強大的、高度文明化的帝國。環繞她周圍的是一群滿懷欽佩的衛星國。
中國與西方世界的相互交往僅僅開始於30多年前。而中國簽署承認美洲和歐洲民族國家存在的第一批條約也隻是在大約50年前。
那些條約隻起到了基礎性介紹的作用,缺少增強雙方友好關係的切實條款。隻要對外國人和外國商貿開放的口岸僅僅局限在中國沿海的三四個口岸,隻要外國人在中國領土的自由遊曆仍被嚴格禁止,隻要外國的外交代表依然不能常駐北京,隻要我們的外交使團還滯留在軍艦上在中國的南北海岸遊弋,隻要上述現象都還存在,我們西方人就無法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國人,他們中國也不能全麵深入地認識我們。
從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1842年8月29日到《天津條約》簽訂為止,外國人在華的處境大致如前所述。直到1861年,外國外交代表才得到常駐北京的權利,外國各個階層的人民才能在帝國內部自由遊曆外交代表常駐北京和外國人自由遊曆是《天津條約》給予列強的特權。之前,外國人在華活動被限製在租界和通商口岸內;外交人員隻能與地方官員聯係,要求與事件由地方官員代為傳達--譯者。。
在人類的曆史上,兩個偉大又截然相反的世界的人們還是第一次麵對麵地站在一起,互相注視著對方。先進的、富有進取精神的西方人迅速快捷、滿懷渴望而警惕地遭遇了作為保守、雍容華貴、心緒平和象征的中國人,積鴉片戰爭後期,中國官員為簽訂和約來到香港
極進取遭遇了溫和保守。處於蒸汽、鋼鐵和電力時代的西方世界對以儒家思想武裝起來的東方世界步步進逼。讀者們不妨設想一下,中國的孔聖人願意會見一位富有進取精神的現代商人。我們將這位商人送到孔子的時代,他們相互熟悉後,再相互得出關於對方的印象與看法。事實上,一開始孔子就不可能同意別人安排這樣的會麵。讀者就會明白我們正在討論的情形。
中西方之間絕對不存在相互交往的共同支點,也沒有雙方認同的利益的共同背景。我們的確希望拓展與中國的貿易。中國方麵在顯示願意與西方發展貿易的尺度。中國將與我們的貿易嚴格限製在廣州一地。廣州是唯一被允許開展中西貿易的中國口岸。中國人從防守嚴密、牢不可破的要塞城垛上將成捆的絲綢和滿箱的茶葉用繩子傳遞給我們,我們再將墨西哥銀圓墨西哥銀圓最初由西班牙殖民者利用在美洲掠奪的白銀製造,在西班牙殖民帝國內通行。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擴展,墨西哥銀圓開始成為最初的世界貨幣。中國直到民國初年依然在流通使用墨西哥銀圓。本書之後還將在多處提到墨西哥銀圓--譯者。和英國鴉片用同一根繩子遞上去。如此的商業聯係是極端脆弱的。西方普遍認為這樣的商業聯係是消極限製的,缺乏積極的鼓勵性的規則。
我認為,中國並不是拒絕與美國和歐洲國家建立政治與經貿關係,而是不希望在任何方麵擴大加強這樣的關係,希望將之置於自己可以控製的範圍內。清政府禁止人民前往海外地區。如果有人膽敢違令,回來後肯定會被地方官員送上斷頭台。許多年來這一禁令雖然沒有得到強化,也一直沒有被廢除作者此處提到的是清朝初期開始為了鎮壓沿海反清勢力執行的“禁海令”。在康熙中期國家大一統的情況下,禁海令曾經短期廢除。乾隆時期重新得到強化。進入近代後,禁海令才得以逐漸鬆弛、終止--譯者。。政府禁止製造超過六英尺的船隻。這就使得在中國的商業航行既無利可圖,又要承擔相當的風險。中國的港口拒絕外國船隻進入,也禁止國內的船隊出海遠航,因此我們就很容易揣摩這個國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歡迎外國來賓,又在多大程度上願意回訪我們。唯一的例外是限製數量的暹羅商船可以在曼穀和幾個特定的中國港口之間進行貿易。船隊需要按時注冊登記暹羅即今泰國。事實上,中國的禁令隻是針對朝貢體係之外的國家。俄羅斯可以在恰克圖和北京俄羅斯館中與中國貿易,日本與中國之間也存在相當的貿易情況--譯者。。暹羅的商船夏天乘著夏季風或東南季風來到中國,在冬天的時候利用西北季風回國,每年完成一次貿易旅程。
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探討導致中國執行絕對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也不在於探討這種政策的執行情況。中國對西方國家的特性和地理位置的一無所知卻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