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科技與文化(5)(1 / 3)

五銖錢一直流通到唐初,但中間並不是沒有波折。曆史,有時總以出人意料的麵貌出現。

這枚貨幣叫“金錯刀”,上麵有“一刀平五千”五個字,其中“一刀”兩字由黃金錯成。這種銅中嵌金的錯金技術,後世都已失傳。然而,這些外觀奇特、工藝精美錢幣的出現,竟帶來了社會經濟的極大混亂,從而導致了一位皇帝的垮台和中國貨幣史上的第一次衰落!

新朝王莽,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一個短命皇帝。他因奪劉家天下而刻意清除漢家的痕跡。他改置量器,變革幣製,將早就退出曆史舞台的龜貝、刀布等又恢複作貨幣流通,借以發行虛額大錢。這些動輒當千值萬的大錢本身並不具備相應的價值,發行的目的主要是斂財。

王莽改革貨幣十分隨意,其中不乏荒唐之舉,比如六泉十布,從一、十、二十、一百、兩百到一千,每逢整數便發行一種錢,比價繁瑣,而彼此區別不大,實際使用中很容易造成混亂。

最多的時候,王莽曾同時推出28種錢幣。王莽還十分迷信,他忌諱“劉”字,繁體“劉”含有“金”字,錢也有金字,他便廢錢而改行貨布、貨泉。後世泉水的“泉”代指錢便濫觴於此。

由於貨幣政策的失敗,而導致政權的覆滅,這是王莽在中國貨幣史上很突出的一個典例。但是從錢幣學上來說,王莽的鑄幣還是比較精良的,比如說一刀平五錢,這一刀兩個字,是用黃金錯上去的,這在整個中國貨幣史上,也就是王莽這一時期用過。錯金的技術在中國很早就有,而在西漢時期比較盛行,但是錯金製度主要用在比較高級的青銅器上,而不是用在大量鑄行的貨幣上,在大量的鑄行貨幣上采用這樣繁雜的工藝技術,應該說王莽在貨幣上是下功夫的,他錯置了一點黃金以後,一個錢就要當五千個錢用,所以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搜刮錢財。

大分裂,大動亂,錢折射世道人心,“有錢能使鬼推磨”,錢是神嗎?

20世紀末,洛陽燒溝東漢晚期墓葬中,發掘出大量奇怪的錢幣,它們的外廓被衝鑿掉了,這就是所謂“剪廓錢”。剪去的部分用作什麼了?又被拿去鑄錢。也有被剪下的環形外圈同樣流通的,叫“環錢”。真是“一個錢掰作兩個花”。

這是我國錢幣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為什麼這種錢能夠流行呢?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大內戰時期,中國政治舞台上走馬燈似地更換統治者。為了應付頻繁的戰爭、國庫空虛和滿足揮霍,他們把發行貨幣當作一個巧取豪奪、聚斂財富的手段,劣幣泛濫正是這種亂世在貨幣上的反映。

戰亂的年代,統治者千方百計搜刮錢銅。三國時董卓把洛陽和長安的銅人銅馬都銷熔鑄軍餉,其中包括秦始皇為銷天下兵器而鑄的九個金人。董卓鑄造的錢偷工減料,沒有錢文,是有名的劣幣。

這時的劣幣名目繁多,史料記載,當時一千錢長不過三寸,十萬錢不滿一捧;還有的錢質量輕、薄、次到極點,放在水麵上竟然飄浮不沉。

與貨幣的衰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個時期貨幣思想上卻因為一篇奇文而可圈可點,那就是閃耀著批判現實主義思想之光的《錢神論》:

大矣哉!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錢之所在,危而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辯訟非錢不勝,幽滯孤弱非錢不拔,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問笑談非錢不發。諺曰:錢可使鬼,而況人乎!

魯褒的《錢神論》,對後代很有影響,我們現在常說的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還有把錢稱為“孔方兄”,都是來源於這篇作品。《錢神論》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貨幣在當時社會裏的“萬能”作用,以及人們對它的崇拜心理,如果擁有金錢,就可以使人轉危為安,起死回生。如果失去了金錢,就會從富貴淪為貧賤,從生存轉向死亡,所以打官司告狀,沒有錢就無法勝訴。無依無靠的人不花錢就得不到提拔重用,冤仇怨恨必須花錢才能消解,如果沒有錢就不能發號施令,也沒有人會向你陪笑臉來回答應酬。

這篇奇文的作者叫魯褒,晉代南陽人,博學多聞,家境清貧而自立於世。

公元221年,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貨幣相對照,三國鼎立時的魏文帝頒令停止使用銅錢,讓百姓以稻穀、布帛為流通物。盡管為時不長,但這標誌著青銅貨幣一度衰落到最低點。

從先秦時代的海貝到秦半兩以至漢代的五銖錢,中國古錢幣的發展經過了從繁榮到衰敗的過程。然而古錢幣的發展在唐代又以怎樣的形態演變呢?

公元紀年轉入7世紀,唐朝崛起。

公元621年7月,一場新舊勢力之間的惡戰剛剛結束,可經濟領域內的戰役卻方興未艾。南北朝以來,劣幣泛濫,擾亂流通。唐高祖李淵果斷地廢除舊錢,鑄行新的全國統一貨幣。唐高祖鑄行“開元通寶”。“開元通寶”,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我國古代貨幣史經過長期的衰落沉寂之後,終於迎來了輝煌的新紀元。

開創新紀元的流通寶貨。

開元通寶,寓意“開創新紀元的流通寶貨”。它能否擺脫南北朝以來曆代貨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命運?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城市規模擴大,人口數量激增,中外交流廣泛。當時,長安城裏有著名的商業區東市和西市,各地商人貨物雲集。我國商業和貨幣經濟空前的繁榮必然要求一種穩定和規範的“硬通貨”與它相適應。

開元通寶製作精良,1000文的材料成本就有750文,加上人員勞務便幾乎等同於麵值。可以說,統治者采取了符合貨幣規律的措施來推行開元通寶。

從貨幣發展的進程來看,從實物貨幣,金屬稱量貨幣,到金屬鑄幣,都存在著一種向符號化、抽象化、信用化演變的趨勢。開元通寶正是在這一點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關於唐朝的錢幣,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傳說唐太宗時,工匠將先做好的錢的蠟模,呈請皇帝審閱,正好當時文德皇後在場,皇後拿蠟模的時候纖纖玉指在上麵掐了一個月牙痕。結果鑄的這一爐錢背麵都帶有了甲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