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圖書
鄧蜀生著:《世代悲歡美國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董鼎山著:《美國夢的另一麵》,商務印書館。[美]亨莉埃特·默茨著,崔岩峙譯:《幾近退色的記錄:關於中國人到達美洲探險的兩份古代文獻》,海洋出版社。[美]查理斯·德伯著:《瘋狂的美國:貪婪、暴力、新的美國夢(第二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萊斯特·梭羅著,齊思賢譯:《知識經濟時代》,時報出版公司。[美]傑·布盧姆著,楊國標、張儒林譯:《美國的曆程》,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美]小弗雷德·施維德著,吳全昊譯:《客戶的遊艇在哪裏?》,海南出版社。[美]邁克爾·劉易斯著:《說謊者的撲克牌:華爾街的投資遊戲》,中信出版社。[美]安迪·凱斯勒著,李芳齡譯,龐溟校:《華爾街的肉》,上海人民出版社。[美]西法基斯著,韓英鑫、沈俊譯:《黑手黨百科全書——罪案百科係列叢書》,文彙出版社。詹斯編著:《世界著名黑手黨家族傳——美國五大黑手黨》,北方文藝出版社。[美]約瑟夫·塔洛著,洪兵譯:《分割美國——廣告與新媒介世界》,華夏出版社。[美]傑克遜·李爾斯著,任海龍譯:《豐裕的寓言——美國廣告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美]詹姆斯·特威切爾著,屈曉麗譯:《美國的廣告》,江蘇人民出版社。[美]薩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美]比爾·米努塔利奧著,張立剛譯:《喬治·沃克·布什與布什王朝》,人民出版社。張克榮著:《衝破美國玻璃天花板——華人縱橫天下》,現代出版社。周敏著,郭南譯:《美國華人社會的變遷》,三聯出版社。
●英文圖書
《America Right or Wrong: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美國正確還是錯誤:剖析美國民族主義》):Anatol Liev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大衛·施普勒(David K。Shipler)著:《The Working Poor:Invisible in America》(《工作的窮人:隱身美國》),New York:Alfred A。Knopf。《The Native American》(《土著美國人》)in《Ranch Life and the Hunting-Trail》Theodore Roosevelt,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New Ed edition in April 1983.《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5th Edition):Clark Ker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參考文章
梅江中:《自由女神像誕生記》,載於《世界博覽》1984年第12期。耿益群、高益民:《美國高校終身教授製度的曆史演進》,載於《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閻光:《新保守主義與美國大學自由教育的危機》,載於《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胡少卿,張月媛:《“中國——西方”的話語牢獄: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個“跨國交往文本”的考察資料》,載於《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01期。張睿壯:《美國霸權的正當性危機》,載於《國際問題論壇》2004年夏季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美國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變動停滯》,載於《經濟走勢跟蹤》2005年第37期。魏紅欣:《美國貧富差距創下40年新高》,載於《國際金融報》2006年8月31日。天水:《美國:貧富差距大免費食客多》,載於《中國社會報》2004年09月04日。(《The current Status of Students’Mental Health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達尼爾·馬恩,徐新明,瞿芳友:《美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載於《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07期。《中國MBA留學生渴望回國效力》:載於《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7年03月13日。圳耀:《美國大學生中的貧富差距》,載於《世界教育信息》2004年第10期。郝雨凡:《“9·11”事件與美國保守主義》,載於《美國研究》,2002年02期。王斌:《他使黑手黨震驚不已——記美國傑出偵探約瑟夫·皮斯頓》,載於《國際展望》1988年第04期。王寅:《篳路藍縷他鄉路——意大利移民在美國的同化進程探析》,載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04期。何秉鬆:《意大利黑手黨(Mafia)的形成與演變》,載於《中國刑事法雜誌》2001年第04期戴惠湘:《血腥中現溫情,自製中求合法——電影〈教父〉三部曲中的“黑幫哲學”》,載於《文史博覽》2006年第18期。許清:《美國文化漂浮在廣告的海洋之中》,載於《科學時報》2006年12月7日。項賢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美國教育改革》,載於《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05期。曾曉潔,李明霞:《九十年代美國基礎教育的“私校公助”》,載於《比較教育研究》1999年第05期。周琪:《宗教與自由精神並行不悖的美國》,載於《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第39期。韓軒、申水:《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狹隘化》,載於《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3月7日。劉建飛:《民族主義與美國對外政策》,載於《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09期。《以商業化孤立自己——美國電影教授解讀好萊塢文化》,載於《北京青年報》2001年11月16日。吳錫平:《好萊塢的“文化入侵”》,載於《中華文摘》2006年01月20日。薛湧:《卡爾·羅夫——布什的超級師爺》,載於《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11月17日。林菁芳:《老來不為伴,夕陽又一春——美國老齡離婚率持續上升》,載於《華盛頓觀察周刊》第32期2004年9月8日。黃樹海:《美國人的老年生活》,載於《現代養生》,2005年9月1日。《揭美國“地下領養”黑幕:領養孩子月騙近萬美元》,載於《現代快報》2006年01月24日。馬良:《童年已死,溫柔已逝,全球暴力進一步低齡化女性化》,載於《都市快報》2005年06月14日。姚遠:《警惕明星教授》,載於《中國經營報》2003年07月28日。劉北成:《以職業安全保障學術自由——美國終身教職的由來及爭論》,載於《美國研究》2003年第04期。王曉陽,張京順:《美國大學的社會責任與學術自由理念》,載於《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第04期。王建梁:《美國高校學術自由的曆史演變》,載於《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