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二千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十二生肖。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十二生肖的稱謂也有所差別,其中蘊含著不同曆史時期人們認知的變遷和各個朝代獨特的文化曆史背景。
生肖又稱屬相,在中國,生肖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日期。十二生肖一年一種屬相,十二年一個輪回。十二生肖由自然界的動物——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十二生肖的名稱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從不同曆史時期對“十二生肖”的異名別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十二生肖名稱發展演變的曆史,感受到生肖文化的輝煌燦爛。
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大部分時期,人們往往把動物類統稱為“禽”,通常人們生活中所看到的動物都可以稱為“禽”。東漢學者王充所著《論衡物勢篇》裏講到四相與十二生肖時說“以四獸驗之,十二辰之禽效之”,這“十二辰之禽”就是十二生肖。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對十二生肖名稱的提法也開始多了起來。隋代王度在《古鏡記》中描述對銅鏡鑄文中十二生肖圖案時將十二生肖稱為“十二辰畜”。唐代《事始》一書中又有了“十二獸”的提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和柳宗元在文學作品中多將十二生肖稱作“十二神”。當時大部分時期實施的是相對寬鬆的民族政策,隨著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強,一些少數民族中的生肖文化也逐漸傳入了中原地區。據《新唐書回鶻傳下》記載:“黠戛斯,古堅昆國也。……以十二物紀年,如歲有寅則曰虎年。”這其中的“十二物”就是十二生肖。
宋朝時,十二生肖的名稱大致有“十二蟲”和“十二時”兩種叫法。蘇轍在歲暮守歲之際,感歎星移鬥轉、歲月易逝,寫了一首《守歲》詩:“於菟絕繩去,顧兔追龍蛇。奔走十二蟲,羅網不及遮。”詩人自注“是歲壬寅”,古時楚人稱虎為“於菟”,“於菟絕繩去”表示“虎”年將盡。可見,“十二蟲”指的就是十二生肖。宋代李溥在《五代會要》中將十二生肖稱為“十二時”:“文武官及庶人喪葬,三晶已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
到了清代,又有了“十二辰禽象”的稱謂。李光地等奉旨編纂的《星曆考源》一書卷二中雲:“十二辰禽象: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我們較為熟悉的“十二相屬”的叫法,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列有一條,題名就為“十二相屬起於後漢”。
民國期間,還有“十二支神”的提法,當時出版的《中國明器》中認為東漢十二生肖畫像磚是“後來明器中十二支神所本”,十二支神即十二生肖。
以上十二生肖不同的稱謂之中包含著曆代文化發展的軌跡,蘊藏著民間風俗的曆史變遷,更深載著傳統生肖文化的無窮奧秘。從十二生肖名稱的演變中可以看到生肖文化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以及中國民族語言的發展曆程。
延伸閱讀
十二生肖的分類
根據十二生肖的來源以及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大致可以把十二生肖分為三個大的類別:第一類是已被人類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和雞,它們是人類早期為了生存或其它目的而馴養的,占十二種動物的一半。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著人丁興旺、吉祥美好的願。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係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和蛇,其中有人們所敬畏的虎和蛇;也有人們所厭惡、所忌諱但卻依賴人類生存的鼠;更有人們所喜愛的兔和猴。第三類是中國傳統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龍,龍是集許多動物特性於一體的“人造物”,是人們想象中的靈物,代表著富貴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