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人的代表符號,是人們彼此相區別聯係的代號,現代中國人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的。姓,又叫姓氏。姓氏是表示家族係統的稱號,為一個家族或部分有血緣關係的人所公用。姓氏本身很複雜,有的姓氏出現很早,有的姓氏出現較遲。
中國人的姓名,在文字創立之前的遠古時代就已誕生。那時的人名,僅是個人的語言代號。文字產生之後,姓名才具有了個人文字標誌的功能。
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英雄、創世的巨人,他們的名字早在文字創立之前就流傳在民間,隻是到了文字產生之後,這些神話傳說的名字才被整理出來,載入史冊,如盤古、伏羲、女媧、神農、黃帝等。
從文字學的角度分析,姓,屬於會意字,即利用已有的字,依據一定的邏輯加以組合,表示一個新的概念。在甲骨文、詛楚文(戰國時秦國石刻文字)中,姓字即由女、生組合而成。在金文中,姓字由人、生組合而成。
古代“姓”和“生”通用,有時還特指生子。東漢劉熙的《釋名》說:“女生為姓,謂子也。”三國魏張揖的《廣雅?釋親》說:“姓,子也。”清朝的王念孫對此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姓者,生也,子孫之通稱也。”就是說一個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統的子孫同姓。
關於“姓”字的原始意義,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大意是說“姓”是與“生”俱來的,即人一生下來就有了“姓”。“姓”這個字是由“女”與“生”兩部分構成的。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這裏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生命是“生母”給予的,人的“姓”也要從“生母”,即“生母”姓什麼,子女就是姓什麼。
姓名學的研究者一致認為,華夏之“姓”產生於遠古的母係氏族公社時期,“姓”字的創造,反映了母係氏族公社時期的曆史特點。上古時期創立姓氏的主導思想是以生母為本位,以女性為核心。許多有關姓氏起源的傳說以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用字,都是這個基本意識的反映或體現。
中國古人的名非常複雜。剛出生的孩子有小名,又叫乳名;以後要取正式名字,或叫大名、官名、學名;成年後又要取一個與名互為表裏的字,又叫表字。一些學者或有身份的人又有號,稱為自號、別號;有的人還有綽號;當和尚、道士有法號,道號;作家有筆名;搞戲劇舞蹈的有藝名;做大官的活著有封號、官號,死後有諡號。皇帝有尊號、徽號、年號、廟號、陵號。說到具體的人名,有一個字的單名,有兩個字的雙名,還有多字的名。又有表示輩分、支派、長幼的專門用字或偏旁。
各種各樣的名字有著各自的意義。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國人的名字,漸漸成為一種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結合,有著深刻的涵義。中國人的名字(包括姓氏),多數是由二至四個漢字組成的。這些漢字,可以組詞,連詞成句;可以摹狀,抒情,言誌;可以比喻,象征,用典;可以美聲,造型,鬥智,其表達功能是豐富多彩的。
在中國,人的名字絕對不是單純的“稱謂”、“符號”或“代號”。好的名字可以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支歌,一篇座右銘,一聲美好的祝福。有的名字凝結著偉人之誌;有的名字深含著哲人之思;有的名字構思巧妙,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好的名字音、形、義俱佳,智趣雋永,是具有千古不朽魅力的藝術品。
延伸閱讀
中國大姓起源:張、王、李
張,發祥於漢清河(今河北清河)。黃帝的兒子少昊的第五子名“揮”,因發明了弓箭,賜姓張。所以,張姓的始祖是黃帝的嫡孫張揮。
王,發祥於秦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源於古姓“姬”,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平民,時人稱為王家,遂以王為姓。
李,發祥於秦隴西(今甘肅臨汾);“李”源於古姓“理”。古時,皋陶任黃帝堯的理官,遂以官名為姓。其後裔理徼得罪紂王被處死,其子理利貞逃往伊侯,靠吃李子活命,飲水思源,改姓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