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個姓,姓在人的名字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況下,一個人可以隨意改名,甚至可以有好幾個名字,但是姓卻不能任意更改,而且每個人隻有一個姓。姓是家族係統的標誌,不同的家族係統使用不同的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漢族是中華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民族。它是由夏、商、周三族演變而成的華夏族吸收了其他民族,經曆了漫長的融合之後在秦漢時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進入文明社會後,一切製度都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男性的社會地位較女性優越。但是在這之前,我們曾經經曆過母係氏族社會,那個時期,女性的地位非常崇高,男性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這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因為生產力相當低下,婦女在生產活動中處於主導地位,從而在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取得了支配權。
母係氏族社會在婚姻關係上實行的是外族通婚,婚姻隻能在不同的母係氏族之間進行,成年之後,女性留在本族內,與其他氏族同輩男子結成婚姻關係,這也就是說,成年男子必須離開本氏族,到其他氏族與該氏族的婦女共同生活。當時的人們都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卻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親,“世係就隻能從母親方麵來確定。因此,也隻承認女係”,所以在“生”字旁加上“女”字,母係氏族社會的子女都歸母親,繼承母親的姓,根據文獻記載,我們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係”、“別種族”。
因為女性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很多遠古的姓都帶有“女”旁,例如炎帝的姓是“薑”,黃帝姓“姬”,虞舜姓“姚”,伯益的後代都姓“嬴”,契的後代姓“好”,都說明了姓和氏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們常說“姓氏”,那麼“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嗎?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氏,古讀音同“支”,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由於子孫的繁衍,一個氏族分成了若幹支,每支都有自己的特殊稱號,這就是氏。與姓不同的是,它是源於同一男性始祖的族屬共同所有的符號標誌,並且源於父係氏族社會和以後的奴隸社會。
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男性在生產活動中的作用慢慢變得重要起來,進而影響了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漸漸地,男性的社會地位高於女性,人類社會由母係氏族社會過渡到父係氏族社會,成年男子留在本氏族中生產和生活,而成年女性離開本氏族到其他氏族中與該氏族的男子共同生活。隨著子孫後代的繁衍日益增多,一個大家族人口太多,居住在一起,很多事情都會發生困難,這種情況既不利於生產和生活,又不便於領導和管理。於是,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從大家族中分離出來,居住到別的地方。此後再加上身份和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子孫,逐漸分為若幹的分支。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製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製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
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