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章 熏藥渣與倒藥渣(1 / 1)

中醫藥博大精深,僅僅在對病人吃完藥後留下的藥渣的處理上,就包含著許多的典故和文化意蘊,成為我國中醫文化非常豐富的一部分。

每年陰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浙江蘭溪一帶在這個傳統節日裏有一個特殊的習俗——熏藥渣。就是在端午這一天的中午,將艾草和過去一年裏的藥渣拿出來一起點燃焚燒。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習俗呢?這裏麵其實包含著一個名醫朱丹溪的故事。

據說,有一位病人連日氣喘,來找朱丹溪看病。朱丹溪診斷後開了藥方,方中有發汗平喘的麻黃。可是病人喝了幾天藥,症狀卻絲毫未見減輕,請朱丹溪再次出診。朱丹溪查看病情後,認為仍要用麻黃,並將劑量增加了少許。奇怪的是,病人連服三劑,仍不見效。朱丹溪雖暗暗生疑,但還是讓病人依原藥再服三劑。沒想到,病人剛吃一劑就汗流不止,已經虛脫。朱丹溪知道是麻黃量大導致,趕緊用石膏煎湯解毒。病人穩定後,朱丹溪想:麻黃雖不能多用,但自己是逐量增加的,病人應該是能夠適應的,可目前的症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天一早,朱丹溪找來病人家屬詢問情況,並要求將藥渣拿來看看。經朱丹溪仔細辨認,藥渣中前後兩次的麻黃有些不同。他就將兩次用的麻黃放在嘴裏一嚼,發現前煎的麻黃無味,而後煎的麻黃苦味甚濃。他明白了,前煎的麻黃是假藥。朱丹溪追究了藥鋪的責任,又重新給病人用藥,沒幾天病人就好了。

此後,朱丹溪給人治病,總要叮囑病家將服過的藥渣曬幹好好貯藏,以便核對辨別真假。於是這一帶的人有了這種留藥渣的習慣,後來就發展演變成了“熏藥渣”的習俗。

除了這種“熏藥渣”的習俗外,在我國另外一些地方還存在著一種“倒藥渣”的習俗。就是把給病人煎過的藥渣,倒在過往行人的岔路口,讓千人踏、萬人踩。據說,這可以驅病出門,托人消災,或被行人帶至別處,不再作怪害人,病人能夠盡快痊愈。因此,有諺語說“藥渣倒出門,疾病不纏人”、“一經他人雙腳踏,病魔就被眾人壓”。當然,這隻是人們對疾病的一種厭惡,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一種心理自慰罷了。“倒藥渣”在古代還有著“請醫前來”的妙用。這種說法與孫思邈有關。

相傳,藥王孫思邈醫德高深,醫術精湛,為人治病,藥到病除,有一次,居然為一隻老虎解除了病痛。老虎為了報恩,就自願為孫思邈當護衛、當坐騎。孫思邈行動是方便多了,可老虎把病人卻嚇壞了,誰也不敢向他求醫問藥。孫思邈很為難,最後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每到一家看病,便讓病家把藥渣倒在門口的路上。哪家門口有藥渣就表明他在哪家行醫。這樣一來,老虎就不必緊隨其後,隻在遠處守著就行了。後來,孫思邈死了,老百姓把藥渣倒在門口的習慣卻沒有停止,而且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關於“藥渣”的種種傳說,無非表明了“藥渣”的兩種用法,一是辨別真假,還有一種是請醫,這都體現了醫生主動與人為善的良好醫德。

延伸閱讀

“偷藥鍋”和“借藥鍋”的風俗

俗語說:“有啥別有病。”疾病在人

們眼裏,從來都是希望拒之於千裏之外的。

民間一些風俗也生動地反映了人們的這種心

理。如“偷藥鍋”和“借藥鍋”。

“偷藥鍋”的風俗在陝西旬陽一帶特

別流行,家裏要煎藥,可是沒有藥鍋,怎麼

辦?人們往往認為借藥鍋會把疾病也借來,

所以一般采取“偷藥鍋”的方法。被偷的人

家也不生氣,認為自己的疾病也會被偷走。

“借藥鍋”的風俗流行在山西晉南一

帶,並且“隻能借,不能還”。有藥鍋的人

家認為藥鍋被借走了,疾病也會因此治愈,

所以不希望藥鍋被還回。這樣藥鍋就變成公

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