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曆史的見證,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長城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防禦異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萬裏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修建,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
長城的傳說
相傳,孟薑女是秦朝一個小戶人家的女兒,她救了正在逃避官兵追捕的書生範喜良,將他偷偷的藏在了家中。天長日久,兩人之間產生了愛慕之情,在征得父母同意後,準備結為夫妻。成親的那天,範喜良被官兵強行拉去修築長城。光陰飛逝,孟薑女決定萬裏尋夫。她找遍了修築長城的所有工地,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後來,她終於從其他勞工口中得到了訊息,她的丈夫已經活活累死了,被埋在長城腳下。一瞬間夫妻團聚的夢想破滅了,她放聲痛哭,哭聲驚天動地,就連長城也轟然倒塌了幾截。
修築長城的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了六國諸侯,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製的統一國家。為了鞏固帝國的安全,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侵擾,便大規模修建長城。這條帝國的安全線,聯接了燕、趙、秦的部分北方長城,另外大規模增築和擴修,從而形成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裏”的大型防禦體係,因而有了“萬裏長城”之稱。從秦始皇肇始,入主中原的曆代王朝,幾乎都曾不同程度的修築過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到清代的2000多年間,統治者從未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係
綿延萬裏的長城並不是一道簡單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烽火台、營城、衛所、鎮城等多種防禦工事和機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這一防禦工程體係,由各級軍事指揮係統層層指揮、節節控製。以明長城為例,在萬裏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稱作“九邊”。這九個軍區分段防守和修繕長城,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守軍達100萬人。
長城對文化的影響
長城作為一座曆史的實物豐碑,蜿蜒於中華大地之上。不僅保障了人們擁有穩定的生活和生產環境,還深深影響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萬裏長城本身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所體現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藝術外,還形成了以長城為中心的民族文化,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在長城下演繹出了不朽的篇章。
延伸閱讀
八達嶺長城遺址
現存的長城中,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裏是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裏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鬆、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各國政要和著名人士到此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