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何為擇吉文化(1 / 1)

擇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傳承。有關擇吉的風俗,從古到今形式繁多,有的依然盛行,有的業已湮滅,有的則被賦予了新的內容。

求吉納福,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擇吉作為一種習俗,其之始也,莫知其涯;擇吉作為一種文化,至今已逾兩千年。擇吉文化不僅是一門反映人們趨吉避凶心理的學問,更是一個融會了諸多傳統文化理論的複合體係,有著根基深厚、內容駁雜的哲學與文化支撐。

民間擇吉文化

“擇吉”,古代又稱“涓吉”、“諏吉”,民間俗稱“看日子”或者叫“查日子”。

民間認為,擇吉就是選個“黃道吉日”,所謂“黃道”本是古代一個天文學術語,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行軌道。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地麵氣候演變次序,將一年劃分為24個段落,分在12個月裏;而人體本身即是一個“小宇宙”,五髒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正穴”共有365處,故而以月為基點的“十二建星”即反映出宇宙天體每一天的影響力,吉為正常(反映地球在黃道上運行良好),為人們向往,於是就把這樣推論出來的吉日為“黃道”,相反把非吉之日稱為“黑道”。

“黃道吉日”一詞在中華民俗文化中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無論出門遠行、搬遷營造、走親訪友,還是結婚嫁娶、開市立業、走馬上任……總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事先選擇一個“黃道吉日”,以祈求平安吉祥。

廣義擇吉文化

隨著曆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及社會關係的複雜和人們視野的擴大,擇吉文化的含義也更加廣泛。

從廣義上講,一切追求及選擇吉祥信息的行為都是擇吉。包括周易八卦、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禽星、叢辰、建除、堪輿、風角、占星、孤虛等,都可統稱為擇吉文化,它們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給人們提供關於吉凶的信息。擇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通過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滿足,從而使心理達到平衡,精神得到升華,這對於個人或社會,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擇吉文化總帶有那種神神道道、荒誕不經、不科學、不健康的色彩,但總體而言,雖然許多民間擇吉文化具有原始信仰和迷信的成分,但是同原始信仰和迷信相比,民間擇吉文化沒有或較少有有害成分。大部分的擇吉習俗就其本質來說,屬於“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是對幸福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同時,擇吉習俗是一種區別於官方文化、上層文化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並具有民族民間特色,反映民眾精神生活麵貌的社會文化現象。

許多擇吉習俗本身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有些直接就是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的表現,通過人們向往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願望而流傳開來,形成某種固定的習俗。

同時應知道,擇吉文化也確實存在一些在今天看來缺乏科學依據的東西,所以,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擇吉文化時,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科學態度。

知識小百科

何謂黃道吉日?

黃道是一周年中,太陽在各恒星之間的運行軌跡。本來是天文學家以地球為中心來觀察日月的不同運行軌跡,被星占家們附上吉凶禍福等學說。

星占家把日辰的十二地支,相應地配上十二個不同名稱的值日天神,十二日當中,十二天神各依序輪值一次,周而複始:子日青龍;辰日金匱;申日天牢; 醜日明堂;巳日天德;酉日玄武; 寅日天刑;午日白虎;戍日司命; 卯日朱雀;未日玉堂;亥日勾陳。

其中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六神所值的日子屬於黃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