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文化,是每一族群或民族、國家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分民族、族群的主要標識之一。如果要認識和研究某個民族或族群,窺測他們的文化奧秘,風俗文化是個重要的窗口。可以說風俗文化是研究一個國家、民族或族群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重要資料,風俗史則是這個國家、民族或族群形成、發展和變遷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族,作為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並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曆史的民族,是當今世界上少數幾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古老民族之一,研究漢族的風俗文化,研究漢族的風俗文化史,探討其形成、發展和變遷的規律,不僅對認識漢族文明,而且對了解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形成、發展和變遷的曆史,均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風俗文化在人類文化大廈中所處的基礎地位所決定的。
一、什麼是風俗
風俗作為一個詞彙,我國曆史上早有出現。如《孝經·廣要道》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詩經·周南·關雎序》曰:“美教化,移風俗。”《荀子·強國篇》曰:“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等等。那麼,到底什麼是風俗呢?下麵,我們首先對這一問題作出解答。
1.我國古籍中的風俗概念
什麼是風俗?我國古代早有人對此作出了種種的探索,古籍中對“風俗”的定義有著多種的解釋。如“俗者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1];“上行下效謂之風,眾心安定謂之俗”[2];“介於上謂之風,效於下謂之俗”[3],等等。這就是說,由上層社會倡導,大家仿效而形成的社會風尚就叫做“風”,如“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即是;而在民眾中曆代沿襲,共同遵守的習慣則叫做“俗”,如“爆竹聲聲響徹天,人從舊曆度新年。久聞正朔頒陽曆,習俗於今未易遷”即是。然而,《漢書·地理誌》卻曰:“凡民稟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係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就是說,由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叫做“風”,如《列子》所說南國之人祝發(斷發)而裸,北國之人冠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就是因為南、北、中三地方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各種服飾風尚;由社會環境不同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叫做“俗”,如中國過去長期實行跪拜禮,辛亥革命後改為鞠躬禮,就是因社會環境不同而引起的變化。東漢末年學者應劭亦認為:“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風俗通》的解釋與《漢書·地理誌》相類似。
以上兩種解釋似有抵牾之處,然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隻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因為前者主要是從文治教化的角度出發,就風俗形成的社會動力而言的。而後者則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麵對風俗的發生作出了解釋。兩者是互相包容,而非矛盾。“風俗”既然由“風”與“俗”這兩個同義詞合成,那麼,它的含義應該是以上兩種解釋的全部內容的綜合。
2.風俗定義的學科界定
到了現代,風俗這個詞彙,在日常運用中,它常和風尚、風氣、風習、習俗、習慣、禮俗、俗尚等有著相近的意思,而且往往互相混用。所以《辭海》“風俗”條釋日:“風俗:曆代相傳積久成習的風尚、習俗。”《現代漢語詞典》曰:“風俗: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現代所能見到的各種各樣的辭書對“風俗”詞條的釋義。基本不出此二者的窠臼。
當然,作為風俗學研究的對象,風俗的學科定義的界定自然有別於語言中詞條的釋義。但我們不妨以詞條釋義為基礎。那麼,風俗究竟是什麼呢?我們認為:
風俗是在一定社會中,被普遍公認、積久成習的生活方式。或者說:
風俗是被模式化了的社會生活方式。
根據這一定義,我們知道,作為風俗學研究主要對象的風俗,它首先是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屬於行為文化。人們為了延續生命,就得不斷地吃飯以補充營養。吃飯就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吃飯的方式,比如吃什麼、怎樣吃等,則不同的民族和族群由於地理環境、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居住在中國南方的漢族,以稻米飯為主食,吃食時習慣於用碗裝盛,並借助於筷子的撥劃將米飯送入口中。所以,對中國南方的漢族而言,以稻米飯為主食、以碗和筷子為輔助工具是他們吃飯的主要方式。同時,風俗又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而且必須是被一定社會所普遍公認、積久成習的生活方式,即這種生活方式必須已被一定的社會所模式化。再以中國南方的漢族為例,以稻米飯為主食、以碗和筷子為輔助工具這種方式,在他們幾千年的生活曆程中逐漸被普遍公認、積久成習,已成為一種模式化了的社會生活方式,所以,它已經是一種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