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日本敗後我們該怎麼對他(2)(1 / 3)

其次就是割地的問題了。說到割地,真令人不得不痛恨日本,自從他的明治維新以後,直到這一次大戰,日本真不知“割”了中國許多“地”去了。遠在光緒初年,日本明治剛一維新,首先就把五六百年來朝貢中國的琉球奪去,改為他的衝繩縣。那時候清朝本要用兵,李鴻章認為中國海軍兵力太薄弱,未能渡海遠征,隻好受美國前總統格蘭德的調停,忍氣了事。日本得寸進尺,就發兵侵犯台灣,侵犯朝鮮,到甲午戰後,就把台灣一個改行省的膏腴之地吞並去了,朝鮮也成了他的勢力範圍,脫離藩屬的關係,又割去中國遼東半島。後來雖是由俄、德、法三國的幹涉,退還中國,到九年後日俄戰爭,又被他強占去了。一直到沈陽事變,把中國的東北四省封疆萬裏強占去了,他還不滿足,一步步地要占冀東,占北五省,以至於要占整個的中國。如果講報複,就把日本國完全滅掉,改為中國的一省,也不為過分。這是我上文已經提過的。

不過這回我們中、蘇、英、美等三十二國共同討伐德、意、日三個野心國家,真不愧是“義戰”。我們是要維護世界的文明、正義,才聯合民主的國家一致聲討希特勒、墨索裏尼、日本軍閥。我們早已昭告天下,絕無利人土地的野心,更不想征服別的民族。所以戰事終了之後,我們隻要照我們的古訓“光複舊物”“盡返侵地”,就算完事,絕不想索取日本的領土。況且日本原來自有的區區三島,土地本也無多。他的本土三島,我們縱然一時占領,也無法享有他的土地,很難治理他的人民。論勢論理都不必要日本割地給我們的。但是有一點卻不可不據理力爭的,就是琉球這個小小的島嶼必然要歸中國。這件事千萬不可放鬆,我希望政府和國民都要一致地堅決主張,務必要連最初喪失的琉球也都收回來。

古書上說,上古未有文字的時候,都是“結繩而治”的。我幼年雖知道這句話,卻不知道繩是怎樣結的。後來聽說現在琉球人還在結繩,就找些中外人講琉球的書看看,原來所謂結繩並不是用一條長麻繩,在上麵打一個疙瘩記一件事。這樣怎麼能分得出所記何事呢?看琉球人的結繩法很有趣味的。他們是用一根草索子打成一個花樣很多的大結子。這個結子上的每個圈圈代表一種意思,每條須子又代表一種意思。譬如,三月五日借米四鬥三升,就用四個大圈表示四鬥,三個小圈表示三升。又升出三條長須表示月,五條短須表示日,這樣一看那個草繩打的結子,就明白這是三月五日借米四鬥三升了。人事上的簡單關係都可以用草繩打的結子上大小圈、長短須記出來。這個“結繩”的土俗已經很夠證明琉球的人民是中國的同族,而不是日本那個通古斯族了。自從明代入貢受封,為中國的藩屬,曆明、清兩朝五六百年之久,一旦被日本吞滅,竟夷為薩摩藩下的衝繩縣。琉球國王派遣使臣到中國向李鴻章求救,前後上的稟牘讀之令人淚下發指。使臣天天到天津總督衙門前跪求,其慘烈的情形真好比申包胥的秦庭痛哭,到今天還在曆史上留下一幕悲劇。

曆史上的陳跡且不說,單從國防上的觀點看,琉球也不能不歸中國統製。因為琉球國地居中國正東的海上,他的首郡那壩又是一個天生的好軍港,可以停泊大軍艦。這地方落於別國之手,利用為海空軍的根據地,中國東南沿海的各省都受威脅,首都南京也難得安全。將來飛機的製造更加進步,活動的半徑更大,整個長江流域都可以受琉球的控製。反過來說,琉球若歸我們中國,也就可以控製他的三島。我雖未到過琉球,卻略略看過幾部講琉球的書。這地方的土著,□□言語、風俗、習慣上看,誠然有些和日本人相近似的處所,但是內中帶的南洋島民的成分卻也很多,絕不是和日本一樣。當時琉球使臣上書李鴻章的稟和說帖,對於日本所提出的種種理由,都逐條地詳細駁斥,案牘俱存,可以查考。日本人所提出的最大的根據也不過是琉球人使用日本文的五十字母,這個理由粗看很有是處,細想也並無價值。日本人自來都用漢文漢字,如果琉球人采用日本字母就該屬日本,那麼,日本就該是我們中國的藩屬了。歐美各國都用羅馬字,難道就該屬羅馬嗎?比利時國完全用法文,但他並不隸屬法國。瑞士國一半用法文一半用德文,卻自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琉球土民雖采用日本的五十字母,同時也還用中國古代的結繩,言語雖是很像日本語,文字卻用中國的漢字。至於說琉球每遇饑荒都向日本薩摩藩借糧,那更是鄰國相與的常事,不能據為隸屬薩摩的理由。日本自來是一遇荒年就向朝鮮糴米的。維新之初,朝鮮政府厭惡他“用夷變夏”,曾有一度閉糴的事,日本還向朝鮮無理取鬧,要求賠償幾萬元的損失,難道這就是日本隸屬朝鮮的證據嗎?琉球在明代永樂年間就稱臣入貢,受明朝中山王的封爵,一直到清朝,都是按時朝貢的。每一個老國王薨逝,新國王繼位,必定要由中國欽派使臣去行冊封的典禮,從來沒有過一點差錯。這都是明、清兩朝的公私史籍上記載得明明白白的,不容日本人胡賴。甲午年中日兩國戰端初起的時候,英國海軍名將琅威理將軍,因為曾經應中國政府聘請,代為教練過海軍,特在倫敦發表一篇談話。他先稱讚中國海軍的精練,繼敘述中國人尚仁尚義的美德。他說這一次戰爭中國必勝,戰勝之後,絕不會向日本多所要求,但是琉球原屬中國,必然要索回的,此外別無什麼苛求。可惜那時候中國的政治太腐敗,以致海陸軍都一敗塗地,琅威理將軍的理想落空。可是今天回憶起來,他的話還是極有意義的。我對於戰後和約的主張,可以說是個“無割讓,無賠償”的,不過“侵地”必須要“盡返”“舊物”必然要全“光複”,不能含糊了事,以收複東北四省為滿足。台灣固然要收回,琉球是關係國防的要害之地,無論如何,必然要收歸自己的掌握。中國之不能放棄琉球,猶之美國之不能放棄珍珠港,英國之不能放棄直布羅陀,澳邦之不能放棄所羅門群島。關於這一點,政府固然要在和會上力爭,國民更要一致地為政府後盾。總要舉國上下,一齊努力,把這個地方收回來,切不可視為一個無足重輕的小島,稍有疏忽,貽國家後日無窮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