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我國第一部按國別記事的國別史。它記載上自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下至東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前後共538年的曆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卷。《國語》以“國”分目,記“語”為主,故名《國語》。其作者問題,宋以前大都認為它和《左傳》同出左丘明之手,故在漢唐時都把其稱《春秋外傳》。宋以後學者們認定其“必非出一人之手”,可能是戰國初年一位熟悉各國曆史掌故的人,根據春秋時代各國史官的原始記錄,加工整理彙編而成。
《國語》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麵的曆史,勾勒出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階段的時代輪廓,表現了許多重要人物的精神麵貌。雖然其在史學價值和文學成就上不及《左傳》,但仍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它開創了國別史的體例;其次,由於作者是以變革發展的史學觀念來看待曆史,盡管大部分是從維護正統,甚至保守的立場記錄的史事,但通過作者采擷的篇章、事件、言論,除客觀保存了大量史料外,也反映出當時處於社會大動蕩時期人們思想意識和一些進步觀點。《國語》作為優秀的曆史散文,在散文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成就,擅長於記載曆史人物的語言和對話,語言古樸簡潔,議論時旁征博引,對話幽默風趣,口吻畢肖,頗能表現出人物的個性與精神麵貌。
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