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藝的書畫家
唐璉,蘭州市皋蘭縣人。清代隴上有名的藝術家。字汝器,號介亭,別號棲雲山人,因其書屋名為“鬆石齋”,故又號鬆石老人。
他生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享年81歲。唐璉一生坎坷,雖聰敏好學,隻因家道貧寒,少年輟學,讀書不多。他20喪偶,終生不再娶,絕意仕進,專心於筆墨。24歲時拜棲雲山道士劉一明為師求長生術,並深入研究道教。他曾學畫於崔蒿齋,學書於大勞山人王伯崖,學醫於複初老人,學琴於王珊苔。由於苦學與不懈鑽研,他精通詩、文、書、畫、印、琴、醫、道學等,集多種技藝於一身,尤擅書畫和醫學。清乾隆年間,他到棲雲山(現蘭州市榆中縣境內的興隆山西山)修道40餘年,著有《鬆石齋印譜》等,作品流傳甚多。
唐璉有三位書法老師,一是榆中縣興隆山的劉一明道長(道號悟元子)。二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唐璉赴京途中,在山東即墨得大嶗山人黃先生指點,授以李後主撥鐙法及王右軍書法三昧。他的第三位書法老師王光晟,其字立夫,號柏岩,祖籍皋蘭,寄籍遼州(今山西昔陽縣),工詩文,妙八分,以蔡邕九勢相授。他學書用功甚勤,常效法古人苦學精神,抱定“非筆禿萬管,不得其妙”的決心,每日必寫,謂之“書課”,身後留下許多本大小楷書冊,就是他發憤好學的證物。
在書法上,他要求甚高,非常重視書道,要求書法與人品必須一致,書如其人,不作媚世之書。他很重視執筆和運指回腕功夫,學蔡邕九勢和李後主撥鐙法,主張學書貴在筋骨,不貴形貌,如魏鍾繇說的“多骨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唐璉作書,極重視章法,認為一字、一行、一紙都有自己的章法。在一字上有錯落、欹斜;一行有趨避、爭讓;一紙有忽大忽小、忽長忽短、忽輕忽重,不拘一格。他主張學書者首先應從楷書入手,然後再攻行書、草書。他的學生任國鈞說他“行年七十有餘矣,而畫法入唐,且能日作蠅頭千餘字,勤勤忘倦。”
古樸雅健,是唐璉的書法特色。他所著《鬆石齋集》其書包括《證道錄》(談“道”的專集)、《書畫瑣言》、《三十二書品》、《三十二畫品》、《信手拈來》、《鬆石齋印譜》幾部分。其中《書畫瑣言》雖“不數頁而終”,卻保留了一個勤勞藝術家畢生的心得。唐璉論書法,首重骨力,他說:“學書不貴形貌,筋骨精神尚焉”,如學形貌,依樣葫蘆而已。假使學二王者欲書“道貫古今”四字,倘二王法帖中隻有“道貫”二字,並無“古今”二字,將依何樣乎?是以唐太宗雲:“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但求其骨力。骨力得,形勢自生矣。”(引自《鬆石齋集》,下同)他說:“書法一道,為師者隻授其規矩法程,至於變化之巧妙,為要自己心領神會。曆觀古人每見萬類以畫象之,如聞江聲,看蛇鬥,觀舞劍,非心領神會,何能筆意變化多端,不拘一定乎?學者若尤悟心,欲求毫端神妙難矣。”
唐璉喜愛草書,他寫了《草書讚》寥寥數語,卻入木三分。其詩雲:
草書之妙,放縱為先。
急就恰好,顛狂天然。
快健險絕,剛柔綿延。
生死相托,濃淡牽連。
唐璉積累了數十年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出《學書七要》。曰:一要師授法,凡執筆、筋骨、輕重、緩急、向背、開合等法,必由師授。二要考古,必須從篆、隸、八分學起,考究其文字結構。三要讀古論,從秦漢以來,各家立論,都要一一閱覽。四要專攻,初學時務要專攻鍾繇、王羲之或唐人一家小楷,每日摹寫三五百字直至二三千字,十餘年後再攻行草。五要領悟,書法的神奇變化,要由自己去體會領悟,以求觸類旁通。六要心手相應,即心應手,手應心,隨思隨造,進入規矩準繩。七要心手相忘,要達到心忘手、手忘心、筆忘字,才能進入妙境。唐璉著有《證道錄》、《書畫瑣言》、《信手拈來》、《印譜》等,收入《鬆石齋集》,雕版傳世。《書畫瑣言》是他學習前人書畫理論和從事書畫創作的經驗總結,這裏先介紹他的書法理論。
他還提出了《三十二書品》,其中較形象的有“端正”、“欹斜”、“怒容”、“笑語”、“放縱”、“收斂”、“參差”、“錯落”、“險絕”、“奇特”、“變幻”、“筋骨”、“快健”、“閑逸”等。在《三十二書品》中,每一品配有一首四言詩闡明其內涵和境界。如書品之二“欹斜”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