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地名文化篇(一)(1)(1 / 3)

毛澤東指點江山,如示諸掌,他在地名文化方麵有很多精辟、幽默的言論。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毛澤東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到一地,都要索取地方誌閱讀。閱讀地方誌、讀地圖是他最大的嗜好。

他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遇到初識的同誌,通常會問其貴鄉何處,有時還會將此鄉來源和典故作一番解釋。

地名文化是一門學問。毛澤東與地名文化結下了深深的緣。

古今中外,還很少有一個領袖能像毛澤東那樣,地名知識那麼淵博;且善於因地、因時製宜,運用自如。雖然他所談及的多是片言斷語,卻是中華民族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毛澤東為人類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地名文化篇”采擷、編錄了國家公開出版圖書報刊所登載的有關毛澤東和人文地理、地名文化的若幹文字。為便利閱讀,本書將它們按年月順序排列,梳理成冊,並作了豐富的注釋。雖然這隻是他的一生經曆裏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足以讓人們有一個比較完整、係統的認知。相信能給讀者朋友帶來一個了解偉人的全新視野!其中疏漏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還望批評指正!

1912年首次見到世界大地圖

青年時期毛澤東常在湖南長沙定王台的省立圖書館讀書。

在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大的《世界坤輿大地圖》。毛澤東每過這裏時,一定要在它前麵站立許久,以極大的興趣仔細地察看它。他覺得天下人世真大,他的眼界開闊了。[蕭三:《毛澤東同誌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9頁。]

1951年7月最後一個周末的夜晚。毛澤東在和周世釗、蔣竹如的一次談話中說:“我最大的收獲還是在湖南圖書館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圖。看了世界地圖以後,我才知道世界有這麼大。在這以前,世界究竟有多大,我是不大明白的。當時,我認為我們湘潭縣不算小,湖南省就更大,全中國古稱天下,更是大得不得了。而那天我在世界地圖上一看,我們中國隻占世界的一部分,小了,湖南就更小了,湘潭縣和韶山衝連影子都難找了。世界真大呀!”[陳明新:《領袖情:毛澤東與周世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1月版]

1913年

《講堂錄》所記:“遊之為益大矣哉”

1913年毛澤東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翌年春,該校並入湖南一師)。在學校時的課堂筆記《講堂錄》先後記有:

“郡縣有時不以山水為界。”

“勝景、古跡、險隘、民風及通商之步岸、遊程之所必記。”

“大地以經度言。每相距15度之地,必差一時。以自轉故也(相距15分則差一分,時相距15秒則差一分)。”

“英京倫敦之天文台,為經度東西之標準。”

“北京在東經116度30分,日本在東經139度40分。”

“遊之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覽眾山小;泛黃渤之海,啟瞬江湖失;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曆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遊四宇尚已。”

“讀《遊五姓湖記》,則見篇中人物,皆一時之豪;吾人讀其文,恍惚與之交矣。遊者豈徒覽山水而已哉,當識得其名人巨子賢士大夫,所謂友天下之善士也。”

“昆山顧寧人先生,生長世族,少負絕異之資,潛心古學,九經諸史,略能背誦。尤留心當世之故,實錄奏報,手自鈔節,經世要務,一一講求。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憫人之誌,未嚐少衰。事關民生國民(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賢豪長者,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如指諸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1、585、591頁。]

1914年

看報的時候,他帶著地圖去,對著看1914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

據蕭三稱,自從毛澤東到了長沙,看到報紙以後,他就是一個最勤奮最忠實的讀報者。在第一師範的自修室裏,樓上樓下燈光之下,人們都在咿呀念書的時候,誰隻要到那時學校裏設在樓房一頭的閱報室裏去,總可以遇到毛澤東同誌在那裏看報。他注重的是國內外的政治、軍事形勢。看報的時候,他總是帶著地圖去,對著看。

第一師範訂了上海和長沙的兩份報紙,人多,報紙少。毛澤東同誌於是自己訂閱了一份。他把新聞從頭到尾看了之後。還裁下報紙兩邊或四周的白紙條,用繩線釘好。在那些不寬的、長長的紙條上,他把在報上所見到的地理名字一個個都寫上去,然後對著地圖看。寫的是英文。同學問他:“你這是作什麼呢?”

毛澤東同誌回答說:“我學著寫英文:再則,我把世界各國所有的城市、港口、海洋。江河、山嶽的名稱都記熟。還有,最重要的,報紙是活的曆史,讀它可以增長許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