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新啟用的“天下第一刀”長1米、寬2.5厘米。主刀采用世界獨一無二的直線形,有“泰山壓頂不彎腰”之喻;刀鞘上刻有巨龍、黃河、長江;護手既像金光閃閃的鳳凰,又像一隻和平鴿;手柄用花梨木製作,纏以棕色牛皮和銀絲。

新式指揮刀的使用,更增添了國旗升降儀式威武雄壯的風采。

英姿颯爽的國旗衛士

凡是在天安門廣場觀看過升國旗儀式的人無不異口同聲,每當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刻總是令人熱血沸騰,令人倍感祖國的國威和神聖。

每當36名氣宇軒昂的武警官兵,肩托鋼槍,身穿禮賓服,腳穿馬靴,擎著共和國鮮豔的五星紅旗,從天安門城樓的拱形大門準時走出,人們無不對“國旗護衛隊”的威武風采大加讚譽。

可你知道嗎?如今的“國旗護衛隊”,其前身是“國旗班”,而“國旗班”又是被群眾叫響的。它既不是軍事編製的稱謂,也不是上級命令的稱號,而是人民群眾看到擔負升旗的戰士們特殊的執勤任務和訓練有素的警容警姿,以及熱愛國旗、宣傳國旗的自覺行動後給這個集體的愛稱。如今,雖然“國旗班”已經演變為“國旗護衛隊”,但“國旗班”這個名稱現在還被群眾稱呼著。

1983年1月31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戍區警衛第二師改編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市總隊。原警衛二師六團十一連改編為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奉上級命令,該中隊進駐天安門地區擔負升降國旗和天安門廣場、城樓、金水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升降旗儀式的現場警衛任務。當時的“國旗班”,實際上就是十一中隊下屬的五班。

“國旗班”第一任班長董立敢現在已是領導幹部了。當年,正是他帶領著“國旗班”的戰士們為革新與完善國旗升降儀式,作出了不懈努力,積累了寶貴經驗。經過董立敢和戰友們的努力,升旗儀式更加莊重威嚴,國旗衛士的形象開始樹立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盡管武警部隊的編製冊裏找不到“國旗班”這個建製,但人們都不約而同地稱他們為“國旗班”。“國旗班”的聲名也愈來愈響,愈來愈亮。

隨著形勢發展,社會各界要求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旗升降儀式的呼聲日益強烈。1991年4月14日,“國旗班”接到上級通知,原來12個人仍然偏少,要擴編為36人,原天安門“國旗班”改編為武警天安門警衛支隊國旗護衛隊。

當時,距“五一”節啟用新儀式隻有11天了。接到上級命令,“國旗班”上下都有些著急:“到哪裏去找這麼多人?”

說起來,國旗護衛隊的戰士真可算是“百裏挑一”。不僅要求身高都在1.78米以上,身材適中,容貌端正,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過硬的軍事本領。據了解,每年北京武警總隊招收的萬餘名新兵,經過層層篩選,隻有30多人能進入國旗護衛隊。然而,當時“國旗班”隻有12人,要在短短的十來天內組建這個高標準的隊伍,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於是,武警北京總隊發布命令,在幾萬名士兵中挑選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質可靠、身體健康、軍事技術過硬、身高在1.78~1.85米之間的優秀戰士,按中隊建製組建國旗護衛隊。選人工作一路綠燈,終於找到了符合條件的人選。

這時,距即將來臨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已不足一星期,為了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國旗護衛隊開始了強化訓練。

從一名普通的軍人成為一名合格的國旗衛士,必須具備過硬的“三功”——站功、走功、操槍功。每過一關都必須付出超常的時間和身體的代價。

訓練的目標是行進的隊伍要橫看成行、縱觀成列,做到臂腹一致,步伐一致,間距一致,目光一致,動作儀容完全協調。還要求32名護旗兵到國旗基座南側一齊立定、轉身、下槍、行持槍禮時必須動作一致,發出同一個聲音。

而剛剛挑選來的戰士有的站姿欠佳,有的雙腿並不攏,有的兩肩不平。要達到高標準的要求,決不是輕而易舉的。

平時佩帶慣了手槍,突然要握“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列隊,而且3.7公斤重的槍在手中必須運用自如,幹淨利落,不能拖泥帶水,每個動作都必須準確無誤,槍身也不能顫動,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剛開始訓練時,幾乎次次失敗,不是有人慢了,就是有人快了,很難做到協調一致。

但國旗衛士們是勇敢的、頑強的。他們不被困難所嚇倒,而是發揚我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迎難而上。

有的戰士腿並不攏,就用木板把自己的雙腿綁在一起。雙肩不平的戰士,背靠牆練站立,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

訓練是超負荷的,近乎殘酷。

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和睡覺,就是訓練。有時甚至“連軸轉”,以至於訓練間歇,戰士們坐在原地休息時,幾分鍾的時間便能睡著。幾天訓練下來,大家的腳踢腫了,手被槍托磨破了,體重也減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