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個古城(古代及近、現代)
本篇為李稢人先生佚文,未曾發表過,由易艾迪整理,原題為《成都曆史沿革》,本書編者改為此題。
成都是中國西南部一個古城。還在三千多年前的部落時代,已有相當高的文化。那時部落號為蠶叢氏,國名叫蜀。蜀就是蠶蛹的古義。以氏族和國度名稱來看,可說中國蠶絲的發明便在這地方。
蠶叢氏時代的蜀國幅員相當龐大。川西大平原是它的根據地。但那時川西大平原尚是一片沼澤地帶。由灌縣漫溢出來的岷江江水,尚無一定過流河床。所以在蠶叢氏以前的部落號為魚鳧氏,它的意義就是說明了那時代的人民還生活在水中。
蠶叢氏後為開明氏。這時的蜀國與秦國有了交通。公元前三一六年,蜀國在秦嶺南部開辟通道,可以馳行車馬。之後,秦國遂派大兵侵蜀,滅開明氏。那時統率大兵的是秦大夫張儀和司馬錯。
蜀滅之後,張儀和司馬錯為了統治和鎮壓土著人民,便相度地勢,在重要地點築了三座土城,專門用來屯駐軍隊和官吏。這三座土城,一為邛城,在今邛崍縣;一為郫城,在今郫縣;一為成都城,在今成都舊城內。據書籍所載,成都城因土質惡劣,築成了又圮,圮了又築,直到公元前三一九年方才築成。並因曲折不規矩頗似龜形,故在早又叫龜城。後來不知在何年代又在龜城之西築了一座較小的城,用來居處平民和商賈,稱少城。龜城稱為大城。
尚在秦朝時代,蜀國改為蜀郡。曾有一郡守李冰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治水專家。他在四川的功績人人皆知。治理灌縣的都江堰,成都城外的兩條河也是他疏治的。於是,四川西部平原的積水才有固定的排泄河床,並成功了溝渠網。成都城外兩條河因地形關係都是由西北並流向東南,到今九眼橋地方才合而為一。從這時起,交通更為方便。秦朝時代最為考究的能走四匹馬並排拉車的“馳道”,已縱橫於川西地方。從而手工業也發達起來了。成都城南便有了兩處手工業集中的小土城,一為專門造車的車官城;一為專門用川西特產蠶絲製錦的錦官城。經過若幹年這兩座城都消滅了,但因製錦為成都特殊的手工業,故成都又稱錦官城,簡稱錦城,並把城外兩條河之一稱為濯錦江,簡稱錦江。其餘一條呼為流江,又呼沱江。
到西漢武帝時代(公元前一四一年至公元八七年)為了溝通西南少數民族(即今茂縣專區、西康、雲南、貴州省的大部分),以成都為重點,遂在公元前一一五年擴大成都大城、少城。經以前少少幾道城門開辟為十八門,而使四川許多地方都築了城,並以成都為模範,造了許多防禦工事,如樓櫓雉堞之類。
西漢之末,中國大亂。公孫述據蜀稱王(公元二四年)。到公元三六年為東漢大將吳漢所滅。這是成都建城後第一次城下之戰,也是第一度作為帝王之都。
成都第二次作為帝王之都是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從蜀漢先主劉備於公元二一一年攻入成都算起,到公元二六三年後主劉禪出降於魏國大將鍾會之時止,成都作為蜀漢都城四十八年。
直到現在尚確可指為蜀漢遺跡的隻有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築壇即皇帝位於五擔山之南的那座差不多已將坍平的、由開明時代遺留下來號稱五擔山的土丘和可能作過蜀漢丞相府第中的一口水井,即今東城錦江街的諸葛井,以及曾經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桑園,並且是劉備的陵墓所在,即今城南外麵的武侯祠和昭陵(一般稱為皇墳)。
蜀漢時的成都,仍然是大城少城兩座城,仍然是大城住官吏,少城住平民商賈。蜀漢的宮殿也在大城。當時蜀漢全國人口不上二百萬,成都是國都,據估計兩座城的人口絕不會超過十萬。這是張儀築城之後五百七十年中人口最盛的一個時期。
成都第三次作為帝王之都,是在公元三四年到三四七年,當中國西晉到東晉的時候,也是四川和成都在曆史上最為衰敗的一段時間。那時正是少數民族散處中國,紛起割據,由隴西侵入到四川來的巴西氐人李氏。侵入原因是由於饑荒,侵入人數不過三萬。李氏奪得政權自立為蜀主,當地人民不能相安,四川土著曾經一次舉族流亡到湖南湖北等地去的便達四十萬家。
因此,川西平原和成都人口在這四十三年當中減少得很厲害。所以在公元三四七年東晉朝大將恒溫溯江伐漢時,如入無人之境。並且在滅李氏之後,便因成都人口太少,用不著分住兩城,僅保留了一座大城,而將少城拆為平地。這是成都築城以來第一次大變更。經過二百三十五年的南北朝,雖然變亂頻頻,但四川卻因是邊疆地方,尤其是成都偏在西陲,沒有遭到許多大兵災,人口反而漸漸增多了。因此,隋統一中國之後,在公元五八二年,隋文帝楊堅封他第四子楊秀為蜀王兼益州總管。他到成都時,便感到一座城太小。據書籍記載,楊秀遂附著大城的西南,增築了一道城牆,說是“通廣十裏”,也稱少城。不過與琴漢時少城不同之處在於附著大城而非與大城相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