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藝術的起源與發展(1 / 2)

藝術就是“人類底一種創造的技能,創造出一種具體的客觀的感覺中的對象,這個對象能引起我們精神界的快樂,並且有悠久的價值”。這是就客觀方麵言,若就主觀方麵……藝術家底方麵……說,藝術就是藝術家底理想情感底具體化,客觀化,所謂自己表現(Selfexpression)。所以藝術的目的並不是在實用,乃是在純潔的精神的快樂,藝術的起源並不是理性知識的構造,乃是一個民族精神或一個天才底自然衝動的創作。他處處表現民族性或個性。藝術創造的能力乃是根於天成,雖能受理性學識的指導與擴充,但不是專由學術所能造成或完滿的。藝術底源泉是一種極強烈深濃的,不可遏止的情緒,挾著超越尋常的想像能力。這種由人性最深處發生的情感,刺激著那想像能力到不可思議的強度,引導著他直覺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這一刹那傾間產生的許多複雜的感想情緒底聯絡組織,便成了一個藝術創作的基礎。

摘自宗白華《美學與藝術略談》《時事新報·學燈》1920年3月30日

人體是美術上最為重要的,所以形體的研究,人體也成為研究的中心了。而較之著衣人體,卻以裸體為主的習慣,也是追隨著希臘美術的傳統,所謂畫題這種東西,必以神話的傳說為主的關係,雖到了基督教移入的時代,也是變形的存在著。至於作為風俗畫的裸體畫,那是到了近代才有,複興期的美術上的裸體,都是以古代希臘之神為主的。

摘自倪貽德《西洋畫概論》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版第40頁

蓋唱歌所用喉頭,跳舞所用手足,皆為人身所具有,不必外求;世界上一切未開化民族,無不優為者也。《詩序》所謂“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二語,確可以說明“舞樂產生”之原因。

摘自王光祈《中國音樂史》中華書局1934年版下卷第91頁

吾國山水畫,雖由黃帝之《五嶽真形圖》,漢劉褒之《雲漢圖》、《北風圖》、魏曹髦《黃河流勢》等,已露其端倪。然略備格法,得見山水畫之幼芽者,實在晉室東遷之後。蓋晉室東遷,江北諸地,盡為諸胡所割據。北方漢族,為胡人所壓迫,不易安其故居,遂與晉室相率南下。當時中國文化之中心點,亦由黃河流域移至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原為老莊思想浸淫之地,人民群眾趨於愛自然之風尚。兼以山川景物之優秀,擅自然之至美,南下諸漢人,頓得此新環境,所謂對景生情,自足激動江山風物之雅興,以促山水畫之萌起。

摘自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27頁

隻有為群眾的音樂才有其存在與發展的可能,隻有為群眾的音樂,才能發展成為偉大的音樂。

摘自呂驥《張曙的群眾歌曲》(1947年)《呂驥文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版上卷第112頁

群眾鬥爭生活是音樂創作的無限源泉,隻要我們真正深入到群眾鬥爭生活中去,成為他們之中的一員,思想感情和他們一致起來,我們的音樂一定能夠成為群眾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語言,在群眾實際鬥爭生活中,我們的音樂將得到豐富的滋養和無限發展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