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奉公敬業篇(1 / 3)

格言選讀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尚書·周官》

大義滅親。

——《左傳·隱公四年》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左傳·僖公九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韓非子·有度》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

——賈誼《新書·階級》

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淮南子·主術訓》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淮南子·泛論訓》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淮南子·修務訓》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史記·太史公自序》

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劉向《說苑·正理》

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

——徐幹《中論·賞罰》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後出師表》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製。

——傅玄《傅子·通誌》

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

——包拯《論星變》

有功則賞,有罪則刑。

——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劄子狀》

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

——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劉鶚《老殘遊記》

鞠躬盡瘁

孔明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但沒有遇到自己心儀的明主,二十七歲了還沒有走上仕途。後來,劉備三顧茅廬,拜他為軍師,他才得以縱橫天下。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孔明竭力輔佐劉備攻打天下,並擬訂了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魏,伺機逐鹿中原的隆中對策,為以後的蜀漢製定了戰略綱領。

赤壁之戰中,孔明和江東周瑜、魯肅共同努力,並親至東吳遊說,促成孫權、劉備的聯合,擊潰了不可一世的曹魏大軍。

後來,孔明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出任軍師中郎將。又從荊州率軍溯江入蜀,助劉備包圍成都,推翻劉璋統治,奪得益州。

劉備兵敗後,臨終托孤於孔明。

後主劉禪繼位後,蜀國動蕩不安,外辱內患交相煎迫,但孔明不負劉備重托,發動了五月渡瀘、平定邊患、六出祁山、抵禦司馬等一係列重要的軍事行動。為了蜀國的發展,孔明殫精竭慮,從不謀求一己私利。

孔明堅持與孫吳的聯盟,並多次進行北伐,雖苦心籌謀,企圖消滅曹魏,恢複漢室,但由於雙方力量相差懸殊,屢遭挫敗,未能成功。

在最後一次北伐中,孔明因病逝世於五丈原。就這樣,孔明日積月累地勞碌,終於耗盡了全部精力,為了蜀漢獻出了生命。

由於後主劉禪軟弱無能。為了激勵後主北伐的信心,孔明曾經兩度上奏《出師表》,表明自己忠心為國的誌向和決心,並為後主詳細分析當時的內外局勢。第二次上奏的《出師表》中有這樣兩句話:“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正是孔明一生的真實寫照。

大義滅親

在西周時期,衛莊公的妻妾生了一個兒子叫州籲,從小聰明伶俐,深受衛莊公與妻妾的寵愛。但州籲始終不務正業,一天到晚隻喜歡舞槍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