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人間正道是滄桑 第一章 風家堡(1 / 2)

曆山與雀山隔著黃河遙望的目光不知道見證了多少個物種和文明的興衰交替,在兩座小山之間,黃河岸邊有一個叫馬家堡的村鎮。

每年的冬天,如果天氣好,村裏很多老頭、青年、男娃就會出門在村子學校旁邊靠牆跟曬太陽,村裏僅存的幾個耄耋老人就會講馬家堡的由來變遷。

馬家堡清朝初期的時候叫風家堡,後來風姓人家越來越少,姓馬的人家數量逐漸占據了上風,遠遠超過風姓人家,又天災人禍的幾次變故,慢慢就改成了馬家堡。馬家堡周圍的村子裏的人大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陝西大槐樹下遷過來的,而馬家堡不是,建村年代不詳。

耄耋老人和村裏一些年齡較大的老人經常向年輕人講起村子既往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和事情,每每這個時候,他們都眉飛色舞、紅光滿麵,好像每年這些人物都是新的,甚至是發生在他們身上一樣。

歲月漸遠,故事一如既往的流淌,但講述故事的老人隨著時間慢慢的老去,越來越少。聽故事的人換了一批有一批,也是越來越少,有很多人扔下這些讓他們實在無法信服的故事進城了,還有的人發現再也沒有新的人物出現就再也沒有興趣聽下去了。

年年冬天暖和的太陽下,總有一些人物主角在老人描述中被遺漏,但是有一個人卻從沒有被忘記,那就是風少白的祖父風大塵。

據老人講,風大塵年幼喪父,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七、八歲跟隨村裏的老木匠學習木工,5年出師,13歲自立門戶,因其擅雕,工藝精湛,逐漸在十裏八鄉享有聲譽。15歲時母親病重,傾盡所有財務,請遍方圓幾十裏醫者,但母親病情依然未能好轉。年餘病逝。風大塵至孝,一年多衣不解帶,頭不沾枕,侍奉母親,依然沒有留住母親,恨自己不為名醫,痛定思痛,賣掉房屋院子還了債務,背井離鄉學醫。數年杳無音信,五福院裏的近親人員也不知其生死。

十年後,風大塵攜妻子回鄉後,接連治愈鄉裏幾個疑難雜症,醫術遠播。後來又捐贈錢財組織修建村南的道觀,傳授村裏武術等等。這些都是那些老人開場必講的,不知道他們就是這麼聽來的,還是具有一定的說書技巧,總之這些基本情況將那些故事襯托的更加勵誌傳神。

軍閥混戰期間,傳韓複榘聞風大塵醫術高超,精通納甲釋法,便派人來他去做軍師,但風大塵沒有理會韓複榘,三次來人都沒有請動。韓複榘惱羞成怒,讓衛隊綁風大塵而去,三天以後卻親自恭恭敬敬送回來……

其實這些故事,在風少白小的時候的,為了蹭爺爺的酒肴,沒少聽醉酒的爺爺絮叨。聽爺爺講,祖父去世的時候,也充滿神秘。

據爺爺講:解放初期,家財和幾十年積累的名貴中藥盡數上交充公,祖父依然很淡然,麵帶微笑看著那些人進進出出搬運東西,但當積累幾十年的書籍被付之一炬,轉身進屋,在房子獨坐了一夜。第二天爺爺召集家人,說大壽已到,並叮囑讓爺爺要勤奮持家,切勿繼續好吃懶做,遊手好閑,以後照顧好祖母。日至中幹,撒手人寰。

爺爺還說,當祖父入棺時非常重,幾個年輕人都抬不動,但是蓋棺後,棺材異常的輕,仿佛裏麵什麼也沒有。後來祖母想把自己胡亂隱藏的那幾本書籍放進棺材裏陪伴祖父,奇怪的是,雖然沒有落釘卻怎麼也打不開,隻能作罷。

自古富家多紈絝,從來貧家出偉男。來自曆史的驗證總結的話語,自然有它的道理。別看風少白祖父年幼家貧,但到了爺爺雖不是良田千傾,也絕對算是有錢人富家大戶。加上少風大塵醫術高超,精通納甲筮法,與窮人友善,不與富人交惡,三道九流,貧富村人商戶,甚至附近有名的劫匪和軍閥對他都尊敬有佳。因此,風少白的爺爺也就為剛才的那就話增添了一份例證。

現在風少白的家坐落在村子的東南角,這個位置還是風大塵以前的選建老房子的位置。現在占地麵積更大了,主要是因為風少白的父親和伯父非常有能力。父親和伯父小的時候,家裏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了,上繳的上繳,充公的充公,剩下的幾件值錢的東西也被爺爺給消費了。伯父有商道天賦,16歲主家,白手起家,幾年後家業又成了村子裏的先進。風少白的父親專喜醫道,繼承了一點祖父的衣缽,後去省內醫科大學學習,因曆史成分問題一直在鄉鎮醫院,醫術小有名聲。

正是因為風少白的父親和伯父的能力,加上其二人為人處世頗有祖父之風,使得風家在村子裏威望很高。

暑假快到了,必修課都已經考完了,剩下的幾門選修課對風少白來說是再簡單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