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六盤山西北麓。東連甘肅省環縣,南接原州區、西吉縣,西臨甘肅省會寧縣、平川區,北靠沙坡頭區、中寧縣和同心縣,境域遼闊,文化底蘊豐厚。
海原曆史悠久,是中國非物質文化的興盛地之一。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他們用泥土和彩色礦石製作出了絢麗多彩的陶器,用石器、玉器、骨器打磨雕刻出了精美的生活用具,同時還掌握了漆器的製作技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菜園文化;商周時期,有鬼戎、西戎活動於此,他們創造了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春秋戰國時期,縣境水草豐美,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戎族部落在此遊牧,鐵器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的推廣和使用;漢代,縣境內先後安置過匈奴、月氏、羌人,他們創造了栩栩如生的陶塑,製作了精美的銅鏡、青銅牌飾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進入海原,這一時期,石窟、佛造像的開鑿與雕刻技術日漸成熟,至唐代開始鼎盛起來,海原的天都山石窟、金佛溝石窟均是這一時期開鑿的;唐朝“絲綢之路”分為三條主道過境,這裏是西域通向中原地區的重要關隘,承載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宋夏時期,這裏是西陲軍事要地,西夏特色的“神臂弓”“夏人劍”等被製作出來;“豫王建國西安州”後,“探馬赤軍”中的大量回民在此留居。明代中後期,形成了不少回族村落。清雍正、乾隆時期,海原縣境人口比例已形成了“回七漢三”的格局。1936年,西征紅軍途經海原境內,在關橋鄉關橋村召開了舉世著名的“關橋堡會議”,並成立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海原在數千年的演變中,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並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菜園文化、回鄉文化、西夏文化、蒙元文化、地震文化、紅色文化等。
流傳至今的海原民間故事、歌謠、花兒、傳說、諺語、刺繡、剪紙、泥塑、磚雕、口弦、舞獅、皮影戲、打梭、方棋、擀氈、箍窯等百餘種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具特色,是一座絢麗的民間藝術寶庫。經過調查、發掘、整理,我們將回族器樂泥哇嗚、口弦和回族山花兒,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九彩鄉成功申報為國家級花兒傳承基地;將回族泥哇嗚、口弦、回族山花兒、胡灣舞獅、皮影戲、剪紙、刺繡、打梭、方棋、回族婚禮、擀氈11項申報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海原縣在2008年、2011年兩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花兒、剪紙)文化藝術之鄉。
為了保護和傳承上述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編寫了《海原民間歌謠》《海原民間花兒》《海原民間諺語》《海原民間故事》《海原民間社火春官詞》《海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係列叢書,該叢書本著保護、保存的目的,將各門類文化遺產的繼承、發展、創新、研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成果,收集編入叢書,供後人鑒賞和研究。
編者
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