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星之子”·死灰中飛出的鳳凰(1 / 2)

自從1947年起,發現死海古卷以來,庫姆蘭艾賽尼派成了學者議論紛紛的題目。據考證,他們活動於公元前150年到公元68年,猶太戰爭把他們的活動中心毀壞了。後來繼續在11個山洞中和庫姆蘭遺址中發現了古猶太最後的抗戰英雄“星之子”巴爾·科克巴的書信、手跡和科克巴時代的錢幣。學者們由此斷定他們在公元70年代戰後又恢複活動,到132-135年的最後一次起義失敗時,他們把很多圖書文物藏在山洞裏,就是這些“死海古卷”。

羅馬猶太戰爭,可說是古猶太史悲劇的最後一幕,它的人民從此大部分流散到世界各地,成了沒有國家的人民。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國,但不是孤零零地散居在外國,而是有聚居點,有組織,有特殊社會生活的。最大的聚居中心點是亞曆山大裏亞和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城。各地猶太人的叛亂仍不斷發生。圖拉真皇帝侵入波斯灣時,在巴比倫的猶太人起義使它在兩河流域站不住腳。流散在埃及、塞列尼加、塞浦路斯的流散者,在公元114-117年間的叛亂中死了許多人;但迫使圖拉真從波斯撤軍,巴比倫的猶太人免受羅馬人的壓迫。他們後來在猶太文化史上有相當的貢獻。羅馬人的武力政策並未能使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完全屈服,住在猶大故土多是一些貧苦農民和手工藝人,他們在羅馬人的高壓下,叛亂仍舊繼續著。

在公元115年和132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又先後兩次舉行起義。其中後一次是在“星之子”科克巴的領導下發動的,猶太起義者曾一度攻克了耶路撒冷,羅馬人用了三年時間才鎮壓下去。科克巴的起義,一為過重的經濟壓迫,二為相信這片土地是上帝應許給猶太人的聖地,他們必須收複失地,重建聖殿。他們處心積慮地準備了武器,認定領導的機構,成立了起義的政府,發行了錢幣(和“死海古卷”發現的同時,也發現了科克巴的信件與錢幣)。但羅馬人正值發展的全盛時期,戰爭的結果是猶太起義軍的損失比猶太戰爭還要大得多。據第三世紀的史家狄俄·卡修斯的記載,戰爭的地區相當廣大,50個要塞、1000個軍事據點被摧毀了,成百上千的猶太人戰死,整個猶大地區全部被毀了。最後陷落的要塞是耶京西南的倍塔,135年夏天淪陷,科克巴也壯烈犧牲。這次起義的失敗,標誌著猶太人為恢複民族獨立和自由鬥爭的結束。羅馬人對猶太人進行了更加殘酷的報複,猶太教被宣布為非法,支特巴爾·科克巴的“聖人們”都被處決了。很多愛國學者被羅馬人淩遲處死,在中世紀被譽為猶太殉道者,有許多詩歌等文學作品歌頌他們。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處死,據說當時遍地都是釘著猶太人的十字架。

在前後三次起義中,有100多萬猶太人被屠殺,另有幾十萬人被擄掠到羅馬本土充當奴隸或是被迫成了羅馬鬥獸場中的角鬥士,還有一些被強迫到埃及等地去挖礦做苦力。從此之後,猶太人口開始大量下降,從公元1世紀的約700萬人下降為3世紀時的不足200萬。猶太人口急劇減少的原因一方麵是許多人死於戰爭和屠殺,另一方麵是在這種動蕩和災難下,人口的出生率也急劇下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羅馬的高壓政策下,不少猶太人放棄了猶太教,改信了基督教或其他宗教,同化進其他民族之中去了。

羅馬皇帝哈德良認為猶太人一再鬧事,其根源便是猶太教。於是他下令禁止猶太教,廢除猶太人的安息日,嚴禁猶太人實行他們自古以來的割禮習俗,違者均予以處死。為了消除猶太人的宗教意識,他還下令把耶路撒冷城剩下的建築全部摧毀,並按羅馬人的習俗用犁翻耕。他還在耶路撒冷的原址上重新建起一座城市,把它稱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遷了一些外族人來居住。這樣,長期以來作為猶太民族和宗教中心的聖城變成了一座以外邦人為主的城市。當年宏偉壯麗的猶太聖殿也不複存在,留下來唯一的遺跡是聖殿西麵的一堵牆。聖殿雖然已被毀,但猶太人仍把這裏視為神聖的地點。每年猶太教曆的12月9日,也就是聖殿被毀的紀念日,都會有一些猶太人來到這堵大牆下,哀今思昔,撫牆痛哭。因此,這堵牆也被稱為“哭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