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迪·庫姆蘭是一個蜿蜒伸向死海西北岸的幹涸河床。盡管已是隆冬時節,在其周邊的石灰岩峭壁上仍有一層熱氣在閃閃發光。
死海位於耶路撒冷以東約13英裏(1英裏約合1.6公裏)的約旦沙漠,比海平麵低1325英尺(1英尺為12英寸,約合0.3米),是世界上的最低點。約旦河從北麵注入死海。當時,死海為45英裏長,9英裏寬,但是,由於約旦和以色列的灌溉用水行為,如今死海麵積有所縮減。
該地區非常幹旱。每年的降雨量僅為幾英寸,夏天溫度可高達攝氏45度。由於沒有出口,所以死海的水要比世界其他海洋的水鹹十倍。盡管《聖經》中稱它為“鹽海”,現在人們卻都叫它“死海”,因為幾乎沒有生物可以在其中存活。事實上,死海的海水鹽度非常高,即使從來沒有學過遊泳的人也很容易在其中飄浮起來。這裏沒有魚,但是有礦物質和化學沉澱物可供開采,例如鉀鹽合溴。
在死海的西岸,也就是庫姆蘭的所在地,沙漠裏滿是石礁、懸崖、山洞。河床被稱為旱穀,經常夾在兩山之間。在雨季(11月至第二年3月),河水沿著河床傾瀉,而在其他時候,這些河床都是幹涸的。下雨的時候,沙漠會出現短暫的繁榮,當地人會在此放牧。草地幹枯之後,他們會北上尋找更好的牧養之地。
穆罕默德·艾德希伯是分布在朱迪亞荒漠這一狹長地帶的塔米爾部落的“貝都因”男孩。“貝都因”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是阿拉伯人的一個分支,操阿拉伯語。在阿語中,“貝都因”的意思是“住帳篷的遊牧者”。目前在以色列約有14.6萬多“貝都因”人,大多生活在南部沙漠地帶。政府對遊牧的“貝都因”人實施定居政策,嚴格限製自由式放牧,鼓勵他們發展養殖業。據統計,在現有的“貝都因”人口中已有7萬人住在政府建的“貝都因”住宅區。另有7.6萬人還是喜歡過慣了的遊牧生活,不願意走出沙漠。他們散住在全國1600個自己建的簡陋帳篷裏,但政府一直視這些居住點為非法。
穆罕默德在陡坡上緊張攀緣一段後,感到疲乏,便停下來觀察四周。不久前,他發現自己平日放牧的一頭羊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羊是本地老百姓的主要財產,丟了羊當然不是一件小事情,於是他獨自一人四處尋找去了,可是一路找來都未曾發現那隻迷途的羔羊。
他想也許羊鑽到峭壁上的山洞裏去了,當即從地上撿起一塊拳頭那麼大小的石頭,把它拋進了這個洞穴,試圖用這樣的辦法把他的羊從洞中驅趕出來。哪兒知道,這塊石頭落入岩洞之後,聽到的不是“咩咩”的羊叫,而是一連串“砰砰”的奇怪響聲。以前他也有幾次是用這個辦法把躲在洞穴裏的羊趕出來的,可是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嚇人的響聲。他突然害怕起來,踉蹌而逃,山羊已被他完全忘卻。
他一口氣跑到他的一位同伴那兒,把這件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他。他的朋友也想不出這是怎麼回事。兩人商量一番以後,決定一起深入洞穴去探個究竟。第二天,穆罕默德與同伴返回,爬到狹小的開口處往裏窺視,一股淡淡的腐臭襲來,隨後,他倆壯著膽,打著火把,一步一步跨進了洞穴。嘿!這是一個好大的洞穴呀!奇怪的是,在這荒涼的海岸邊的一個無人居住的洞穴裏,在昏暗的山洞後部,竟然放置著7個圓筒形的泥瓦罐,尋寶者打翻了幾個。穆罕默德頓時明白了,原來是石塊在洞穴裏斷斷續續碰擊這些泥瓦罐後發出砰砰碰碰的聲響,然後在石洞中引起共鳴,造成嚇人的回聲。
他倆在一隻陶罐內發現了三捆奇特的皮子,包裹的麻布業已腐朽。他們小心翼翼地將這些碎裂的古物藏匿在一個口袋裏,沒有發現有值錢的東西,便迅速離開了。
盡管他們當時不可能知道,但是,在1947年的那個下午,他們從洞中背走的腐朽的羊皮紙卻是無價之物——藏匿在位於瓦迪·庫姆蘭的布滿洞穴的峭壁上的古代猶太圖書館中的宗教文獻,是差不多1900年前的東西。這些死海古卷從庫姆蘭的山洞中走上《聖經》學者的書桌的曆程是一個故事,其錯綜複雜的程度就像耶路撒冷的街道圖。古卷輾轉流傳於破舊肮髒的古董鋪,森嚴壓抑的修道院,以及保安嚴密的銀行保險庫,是秘密交易中的交換物和倒賣品。它們引起了有關《聖經》的性質、基督教以及現代猶太教起源的激烈爭論,這場爭論目前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