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畢生致力於興辦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20歲時,他就在家鄉出資建惕齋學塾。1913年,他創辦集美兩等小學,其後增辦、擴充成為包括小學、中學、師範、商業、水產、航海、農林等校、科、部以及幼兒園、醫院、科學館、圖書館的集美學校,並成立教育推廣部,前後資助福建省20餘縣、市70多所中小學的辦學經費。1921年4月6日創辦廈門大學。在新加坡創辦道南、華僑等五所華文中小學和水產航海、南僑師範等學校。他所創辦的學校經費比當時公立學校充裕,又不惜重金禮聘名師,這些學校多數成為中外知名的學校。陳嘉庚興學有遠大目光和整體規劃,建築校舍,親自擘畫;教學儀器、生活設備力求充實。他尤其重視選擇校長和培養教師。他重視國內外的華僑子弟教育,為鼓勵華僑子弟回祖國升學,他倡辦了集美華僑補習學校。他重視社會教育,讚助各種群眾文教活動,晚年還創辦了廈門華僑博物館,也重視女子教育,率先創辦女子小學、女子中學、女子師範多所。畢生用於辦學費用達1億美元以上。幾十年來,為祖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陳嘉庚一生熱愛祖國。1910年在新加坡參加中國同盟會,募集巨款讚助孫中山革命活動。1924年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高舉反日鬥爭旗幟。濟南慘案發生後,他任新加坡“山東慘禍籌賑會”會長,募捐救濟這一慘案的受難家屬,並號召華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他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他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籌款支援祖國。1938年倡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任主席,每年募款達1.6億多萬元,並組織司機和機工3000多人回國為抗戰服務。1940年3月,他親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勞、考察,並衝破國民黨政府種種障礙到達延安,對抗日根據地幹部廉潔奉公、軍民團結抗戰熱情稱頌,從此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組織“新加坡抗敵動員總會”,動員華僑從各方麵積極抗敵,曾屢遭敵人迫害,脫險後,各界人士在重慶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題“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以褒贈。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嘉庚積極投身反蔣反美的民主運動,支持解放戰爭。創辦《南僑日報》,繼續進行愛國民主運動。

1949年9月,陳嘉庚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全國政協常委。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並當選為全國人大第一、二屆常委與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副主席等職,為團結廣大僑胞、為祖國建設和統一大業做出了貢獻。1950年回國,定居在廈門集美,繼續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奔忙。倡議修建廈門海堤、鷹廈鐵路、廈門紡織廠、華僑博物院、擴建集美和廈大校舍。個人生活儉樸,教育子女嚴格。臨終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和台灣回歸。1961年8月12日零時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主要著作有《南僑回憶錄》、《陳嘉庚言論集》、《新中國感觀集》、《住屋與衛生》等。

廈門·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明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生於日本平戶海濱,七歲回國,年少好學,有大誌。1645年,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接位,見鄭森年輕有為,少年英俊,氣宇軒昂,忠心不二,封忠孝伯,授招討大將軍,賜他姓朱,改名成功,因此民間尊稱他為“國姓爺”。1653年,南明永曆皇帝又封他為“延平王”。鄭成功驅走當時占領台灣的荷蘭人,流傳下極富傳說性的古跡和故事,死後葬於台灣省台南鹿耳門港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