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時光若水。光陰之河帶我們走進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寧夏解放60周年的光輝紀典。《紅枸杞曆史文化叢書》也恰逢其時,與讀者見麵了。

魏·曹丕言:“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以不朽,莫如著篇藉”。曆史之上,文字之下,《紅枸杞曆史文化叢書》可圈可點,史料可鑒,有益當代,惠及子孫,已然成書,心甚慰藉。

本部叢書的編輯出版,離不開縣文聯編纂人員的勤奮耕耘和辛苦勞作,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離不開寧夏黃河出版集團、寧夏精捷印務有限公司的積極配合,在此,叢書編委會謹向各位編輯人員、各位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紅枸杞曆史文化叢書》於2009年5月啟動,曆時四月,六易其稿,八度審閱,終成八十萬字書稿。其間,編輯人員不畏艱辛、櫛風沐雨、慎閱典籍、內查外調、晝夜不息、筆耕不輟、眾誌成城、眾手成書,為本部叢書的編寫做出了無怨無悔的貢獻。整部叢書由張興斌、左新波總體策劃,王興文、楊明紅督修,縣文聯執行實施。王海榮依據整部叢書的總體策劃意圖,深入細致地製定撰寫了叢書大綱和分輯提綱,並與葉光彩、陳曉希、呂振宏、劉巍對全書進行了統審。《杞鄉中寧曆史文化典藏》一書由葉光彩、呂振華、蘇忠深、胡學祥、董全仁、宋福、陳曉希分章節撰稿,朱紅兵、呂振宏參與了文字核對工作;《杞鄉中寧民俗文化經典》一書由陳曉希、張永祥撰稿,胡學祥、楊應林、宋福、楊永成等老同誌提供了有關資料,馬全有、阿訇馬建軍對回族習俗部分進行了審核校對。《杞鄉中寧名勝大觀》一書由董全仁撰稿,張斌參與了文稿核對工作;《杞鄉中寧夜話》一書由張永祥、張九鵬、呂振宏、陳曉希撰稿,並參考了蘇忠深和已故中寧籍文人閆福壽老先生的4篇文稿,施立祥繪製插圖;《杞鄉中寧詩書翰墨》一書由陶毅、劉鈞、雷枝強、張炳宇搜集整理,自治區衛生廳廳長劉天錫、中共中寧縣委書記張興斌、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黃石明、縣政府代縣長左新波、縣政協主席吳洪誌為本書賦詩題詞,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吳善璋、劉正謙、鄭歌平、李洪義等二十餘名主席、副主席、常務理事、理事和自治區水利廳郭進挺副廳長及中寧籍自治區書協會員以點題形式書寫了書法作品。整套叢書由王海榮完成設計策劃。書稿成形後,製作樣書一套,由王興文、楊明紅分別進行了審核,最後呈請張興斌、左新波進行了終審和定稿。整套叢書所用圖片選自中寧文聯攝影資料庫,分別由董全仁、楊月鳳、王毅、周慶東、朱彥榮提供。叢書編委會再次表示感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書雖在諸多方麵力求完整、係統、準確,努力做到符合曆史事實,努力做到打造精品,然限於時間短促和資料占有不盡完整以及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和舛誤,懇請讀者勘誤斧正。

《紅枸杞曆史文化叢書》編委

二○○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