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就是習慣和風俗。宋代徐天麟在《風俗》一文中說:“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係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其樂。”寧夏中寧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最早的遊牧部落和北方民族活動、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雜居融合的地方。

習俗的形成與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聯係。佛教、伊斯蘭教等在中寧都有自己的教眾。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生活習慣使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習俗。

各民族的習俗都是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風俗習慣遍及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麵,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集中反映。各民族的習俗都在彼此滲透、相互影響,但每個民族又都有其獨特的習俗。比如宗教信仰、禮儀、飲食、婚姻、喪葬等。正如別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一切這些習俗……構成一個民族的麵貌,沒有了他們,這個民族就好比是一個沒有臉的人物。”

習俗現象是各民族群眾長期共同創造的,是一個曆史範疇的表象,具有很深的社會根源、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

黃遵憲在《民俗》中指出:“風俗之端始於甚微,搏之而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而,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雖其極陋甚弊者,舉國之人,習以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換,嚴刑峻法所不能變,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惡,旁觀者或一覽而知之,而彼國稱之為禮,沿之為俗。”可見,風俗習慣的產生、發展及其作用有其先進的一麵,也有其落後的一麵。對群眾長期形成的一些既無利又無害的習俗,如飲食嗜好、禁忌習俗等,我們應當予以尊重,采取既不提倡,也不貶低或反對的態度。特別是對具有民族性、群眾性的風俗習慣,我們更應該認真公平地去看待。群眾對自己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習俗是很敏感的,若出於無心或開玩笑而使他們覺得有“受侮辱”的感覺,這便不利於團結。少數民族自己認為,對其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和理解,就是對本民族的尊重和理解。我國古代《尚書》、《周禮》等早就有“天子巡守”、“以觀民風”、“禮俗從馭其民”等的記載,漢代以來專設掌管風俗的官吏,通過調查了解各地的民風來及時調整政令。我們黨曆來都很重視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早在1936年,紅軍途經寧夏時,紅一方麵軍總政治部就向全軍發出了《關於回民工作的指示》,並為部隊製定了“三大禁條,四項注意”,禁止駐紮清真寺,禁止吃大葷,禁止毀壞回文經典,講究清潔,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不準亂用回民的器具等。1938年11月,毛澤東同誌在中國共產黨六中全會擴大會議的報告中強調指出:“尊重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宗教、習慣”,“禁止任何對他們的帶侮辱性與輕視性的語言、文字與行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糾正了十年內亂期間給民族學、民俗學工作造成的損失,製定了相應的政策。從而使各民族更加團結、興旺,社會更加穩定和諧。

習俗是約定成俗的東西,是一種自覺與不自覺的力量,它支配著人們的行為,製約、規範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民俗學涉及的內容很廣泛。按內容可分為四大類型,即經濟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遊藝民俗。經濟民俗主要有生產民俗、經商民俗、消費民俗、居住民俗、飲食民俗等;社會民俗主要有民間禮儀民俗、語言民俗、婚姻民俗、喪葬民俗、衛生民俗、姓氏民俗、稱謂民俗等;信仰民俗主要有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節日民俗等;遊藝民俗主要有工藝美術民俗、文學藝術民俗、文體民俗等。

第一節 信仰習俗

寧夏中寧縣主要有漢族、回族、滿族等。各民族擁有不同的信仰習俗。

一、漢族的信仰習俗中寧漢族在1949年前篤信鬼神,崇信各種神衹,如灶神、土地神等。信仰的教門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中尤以佛教、道教流行。中寧廟會主要在牛首山和石空大佛寺、鳴沙安慶寺、舟塔茶坊廟等處舉行。從解放前延續至今。廟會一般舉行三天,廟會上大都有戲班子演戲,多為秦腔劇和寧夏地方劇。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以後,至六朝,譯經事業大盛。中國名僧如道安、慧遠、僧肇等為弘揚佛法撰寫了大量的論辯文章。這些文章議論生風,條分縷析,駢散互用,為唐宋古文(散文)運動的到來準備了溫床,也促使說唱藝術派生而出。佛經有四言到七言不等的押韻句子,也有長行文字組成的句子。中寧民間的說唱就采用了長行與短句相結合的形式。喝道情這個劇目也是長行與短句相結合的韻散交錯樣式,從唐代延續流傳衍變到今天。

中寧佛教場所較多,除寺廟中有居士駐留修行,大多數居士都在家信佛,念誦佛經。寺廟辦廟會的日期都不相同,每年的大型廟會分別都在不同的日期不同的寺廟裏召開。牛首山廟會定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召開,石空大佛寺定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召開,這兩個寺是中寧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每年開廟會都吸引著附近各市縣以及甘肅、內蒙、陝北等地的香客前來朝拜。廟會召開後便人山人海,人們到各寺廟磕頭燒香,向寺廟給布施,投幣多少不一。寺廟備有齋飯,供遊人免費食用。佛門不吃葷食,一般吃米飯、粉湯、饃饃、菜包子、手擀麵等。

中寧辦佛事的居士給人家念經不掙錢,隻吃齋飯。隻要師傅一召喚,便前往辦佛事的人家去念經,一般念一天或三天不等。大多是為亡人超度,比如“五七經”、“周年經”等。

道教於東漢時期先由民間創立,當時豪強地主勢力構成了封建政權的社會基礎,“公賦既重,私斂又深”。因此,“百姓死亡,暴骨如莽”,“家家有偃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於是,張陵在四川創立了五鬥米道,於吉在山東創立了太平道。這些宗教組織是農民自發形成的自救互濟組織。這種原始的、自發的、民間的道教經過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改造,就變成了人為的官方宗教了。原始道教隻有一位三官神,而官方道教則有一個龐大的神仙隊伍。天上有了玉皇大帝以及派到人間的八大仙人等。

中寧縣在1949年前遇到蟲災或幹旱都請道家念黃經,祛蟲害,請雷公電母降雨。現在安葬亡人都請道士看地方、下葬。道士在中寧縣被稱作陰陽先生,或叫“高人”、“風水先生”等。道士看墳墓的位置是要收錢的,一般是要按著死者的生卒時辰及姓氏定下葬的方向,所選塋地一般要“頭枕山,腳踏川”。起墳也要請陰陽,陰陽念經文後,用犁鏵尖犁墳一圈,破墳堆,並用牛鞭甩打幾下,然後挖土取屍骨,到新墳下葬。起墳歸來的第二天,要請陰陽在家中念經一天或三天,超度死者的亡靈。當地人住進新房後也請陰陽到家念“謝土”經,謝土經一般念2—4個小時。陰陽念經是要收經文錢的。道家可食葷。念經時鑼鼓喧天,笙笛聲聲,燃放鞭炮。陰陽念經講究穿道袍戴道帽。供請神像和先人的牌位。有些莊戶人家也念謝土經,把土地裏的土盛來,念完經後又送回原處,以謝土地神賜給莊稼的豐收。

儒教在1949年前還有教民,在文革期間,中寧縣的孔廟都被拆除。

巫師活動在解放前比較活躍,文革期間被取締。巫師有神漢、師婆子等。現中寧縣仍有巫師暗中替人看病、卜卦。主要以卜卦為主。也有人請巫師算命,求財,做生意打卦,丟東西打卦,和婚等。

天主教 1878年,羅馬教廷派比利時韓主教傳入甘肅,比利時籍傳教士閔玉清、桑桂仁於次年到寧夏傳教。1922年設立寧夏教區。中寧縣鳴沙鎮養馬村設立天主教堂。至今仍有部分漢族信仰天主教。

基督教於1879年正式傳入寧夏。基督教所崇拜的救世主是耶穌。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世界上的人全是罪人。一是有原罪,即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貶出伊甸之罪,此罪以遺傳形式傳至全人類子孫萬代;因一人的悖逆,因一次的過錯,眾人也成為罪人。二是有本罪,即每個人在其一生之中違反基督教教規的行為,都屬於本人的罪。因此,基督教徒臨終前一定要舉行懺悔禮儀式。臨終前舉行懺悔禮的人,死後就可以免罪升天堂,否則下地獄。中寧漢族中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