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五代、宋、西夏、元、清、民國時期的敦煌文化與藝術(4)(2 / 3)

吐蕃時代石窟藝術對後來晚唐、五代、宋、西夏的繼續修造以深遠的影響。

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無重大的改變,主要是世家豪族(張氏、索氏、李氏)紛紛以“報恩”、“慶寺”為名,營造了不少洞窟。

個別洞窟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特別是張、李、索三姓與三個僧所開大窟,反映出河西地區與中原的聯係比吐蕃時期有所加強。

五代除了世族豪門繼續修建了一些大窟,還在曹氏祖孫的支持下對莫高窟進行了全麵的維修,加修窟寶:縮小甬道門,對保存壁畫和塑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同時,群眾結社造窟也很普遍。

五代的藝術風格是晚唐的繼續,特別是焦墨痕中咯施微染的壁畫畫法被廣泛應用,其色彩鮮麗、線條剛勁,代表了五代、宋初壁畫的基本格調。但藝術表現的程式化也逐漸嚴重起來。

五代、宋不但政治上有不可分割的連續性,而且石窟藝術也是一脈相承,中原藝術的影響仍起著主導作用。

60萬年前一2.5萬年前(舊石器時期)在敦煌及其附近地區,新疆東部,內蒙古西南部,甘肅西北部的玉門、酒泉、嘉略關等地先後發現和采集到舊石器時期人類的打製石器,證明其時已經有人類活動於敦煌及其附近地區。

2.5萬年前一5000年前(新石器及中石器時期)

在敦煌及其附近地區,新疆東部,內蒙古西南部,甘肅西北部敦煌、玉門、酒泉等地先後發現和采集到公元前4000-5000年前後、公元前3700年前後的人類聚落遺址及大量牧畜狩獵型的細石器文化遺物。有磨製的石刀、石斧、石墜、石刮器等,還有陶紡輪、骨器、獸骨、灰坑和陶片等遺物。可證其時敦煌及附近地區人類的活動更加頻繁,已進入人類氏族社會時期。

公元前約3000年一公元前約1600年三危流沙地,羌戎所居,江淮三苗族遷於三危,敦煌及附近地區是各族人耕牧養殖之地。玉門市清泉鄉火燒溝遺址文化類型為其代表。

公元前約1600年一公元前770年(夏、商、西周時期)羌戎與三苗融合,耕牧養殖經濟進一步發展,與夏、商、西周王朝有戰爭發生。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瓜州地。《左傳》昭公七年載:“允姓之戎,居於瓜州”。秦穆公“益國十二,遂霸西戎”。羌、戎、三苗進一步融合。

公元前476年一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烏孫強大,駐牧敦煌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烏孫、月氏相繼駐牧生活於敦煌地區。

公元前204年(漢高袓三年)大月氏居敦煌、祁連間,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

公元前174年(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匈奴冒頓單於破月氏,月氏西遷,匈奴人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38年(西漢武帝建元三年)漢武帝派遣張騫經敦煌第一次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共同抗擊匈奴,經13年,於前126年返抵長安。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西擊匈奴,置武威、酒泉郡,敦煌地域隸屬酒泉郡。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元狩三年)暴利長遭刑屯田敦煌,渥窪池獲“天馬”獻於帝,武帝特命司馬相如、李延年作歌,頌其事。

公元前119(漢武帝元狩四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赴烏孫,前115年歸。

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元鼎二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設官田,斥塞卒六十萬軍戎田之”。時,敦煌開設屯田。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漢王朝設置敦煌縣,徙民以實之。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趙破奴出敦煌虜樓蘭王,破姑師(車師)。漢“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元封六年)漢封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王昆莫,出塞路過敦煌。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玉門關西伐大宛,未果,退兵敦煌。上書請奏罷兵,武帝怒,下令軍有敢入者,斬。”貳師恐,遂屯兵敦煌。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太初三年)軍正任文屯兵玉門關,援貳師二次伐大宛。翌年獲勝而歸,得汗血馬三千匹,大宛人亦學得漢人掘井技法。

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李廣利西征獲勝,複經敦煌而還,封海西侯。從此自敦煌至鹽澤(今羅布泊)往往起亭。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以太子為首發生宮廷政變,牽連者數萬人,脅從者皆徙敦煌郡。

公元前89年(漢武帝征和四年)重合侯馬通率四萬騎出敦煌,擊敗匈奴控製之車師(姑師)。公元前88年(漢武帝後元元年)漢王朝設置敦煌郡,郡治敦煌縣。

公元前12年(漢宣帝本始二年)漢派田廣明、趙充國等五將軍,率軍十五萬,自敦煌西出,與烏孫五萬騎,夾擊匈奴獲得勝利,自此匈奴衰敗不振。

公元前65年(漢宣帝元康元年)敦煌索萬力屯田西域伊循城,推行井渠法。

公元前64年(漢宣帝元康二年)龜茲王與夫人朝漢,官員、侍從和車騎浩蕩,往返途經敦煌。公元前59年(漢宣帝神爵三年)西漢王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