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五代、宋、西夏、元、清、民國時期的敦煌文化與藝術(1)(2 / 3)

第390窟是隋末唐初時營建的洞窟,主室甬道是五代時改建的。甬道頂部地藏菩薩說法圖是五代改建甬道後所畫。

圖中地藏菩薩居中,是一位麵相慈祥的僧人形象,身著山水紋通肩袈裟,坐在蓮花座上,一腿平曲座上,一腳放在座前蓮花上,一手舉錫仗,一手托寶珠。身後有火焰紋背光,頭頂高懸華蓋。

第205窟是唐代營建的洞窟,甬道是五代時改建的,甬道頂部的孔雀明王說法圖亦是五代時所畫的。

圖中孔雀明王居中,相貌如菩薩,端正慈祥,頭戴化佛寶冠,衣著透體菩薩裝,胸飾瓔珞,臂有玉釧,結跏趺坐於白蓮上。身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第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執孔雀羽,第二手持吉祥果。身後是孔雀羽和火焰紋組成的背文。頭上是飛天環繞的華蓋。明王的蓮座馱在綠孔雀的背上。

在曹氏時期有顯著特點的佛像畫就是把四大天王繪於窟室頂部的四隅,用以“鎮窟”,天龍八部整齊地分布在龕內兩側,以示侍衛。

第36窟有四身供養菩薩,其中兩身姿態神情尤為優雅傳神具有五代風格特點。這兩身菩薩頭有圓光裝飾,一身為光環,一身為花環。麵相豐圓,修盾細眼,棱鼻厚唇。耳垂環鐺,皆束椎髻,戴寶冠,披天衣,露前胸,項飾瓔珞,腕戴玉鐲。左邊的菩薩,雙手托花盤,右邊的菩薩,一手持蓮花,二位菩薩麵相斜對,目光同時集中在蓮花上,神態十分虔誠專注。

第55窟是北宋初期所建的一個大型背屏式洞窟。洞窟內有四身高大的供養菩薩,是莫高窟最高大的供養菩薩。

這裏我們介紹背屏南向麵供養菩薩一幅:這身高大的菩薩頭懸寶珠彩鈴華蓋,有三色圓光,束高發髻,戴化佛冠,修盾細眼,棱268鼻厚唇,披天衣,係長裙,露前胸,飾瓔珞,戴手鐲,赤足腳踩大蓮花,雙手端香爐於胸前,神情十分虔誠。這位供養菩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嘴唇邊有蝌蚪似的綠色小胡子,軀身粗壯與唐代時的供養菩薩相比,男性化的成份較大。

第220窟甬道新發現的一幅有確鑿紀年的新樣文殊菩薩圖,保存完好,最具五代的風格特點。

觀音是阿彌陀佛的脅侍,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圖中這兩位大菩薩又畫在文殊圖的兩側,組成一中堂、兩條幅的三聯式,並不是按佛儀軌畫的,而是按供養人的心願畫的。兩側大菩薩形象大體一樣,西側觀音保存完好,姿態優美,色彩如新。觀音頭懸寶珠彩鈴華蓋,有三色圓光,戴寶珠冠,麵相豐圓,修盾細眼,棱鼻紅唇,有黑色蝌蚪小胡子,目光平視,麵帶笑容,-手舉蓮花、一手下提淨瓶,足踩兩朵蓮花,身上的天衣、巾帶、長裙、項蓮、瓔珞、手鐲、臂釧、環佩等衣飾多用墨色線描,以紅綠二色塗染,色調對比鮮明整個畫麵氣氛熱烈。

莫高窟五代時期佛弟子畫像,繼承唐代風格,在相貌造型上準確地刻劃出人物的年齡、性格差異。

第99窟具有代表性的西壁南側三身弟子形象尤為生動。三身弟子,三種年齡,三種相貌,三種姿態,三種性格。老年弟子,臉形瘦長滿額皺紋,長眉圓眼,高爵大嘴,麵相慈祥,雙手合十.張嘴露齒,像似講經論法。中間的中年弟子,臉形方圓,短發黑直,濃眉大眼,高鼻厚唇,兩眼直視,雙唇緊閉,雙手合十,若有所思,體魄健壯,剛愎自持。北邊的青年弟子,臉形豐圓修盾細眼,棱鼻小嘴,雙唇微閉,手持經卷,神情自若憨厚忠誠。這三身弟子畫像賦色豔麗,線描工整,麵部暈染雖已變色,但從線描造型上仍然可以看出老、中、青三身弟子的外貌特點和內在氣質。

莫高窟宋代時,佛弟子畫像已無唐代時豐富生動能夠以外貌體現人物性格和內在氣質,精品佳作很少。

第76窟東壁《八塔變》中的佛弟子畫像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圖中的五弟子相貌年輕,盾目清秀,除袈裟的顏色不同,其相貌姿態完全一樣,沒年齡、性格上的差異,隻起表意作用。

2、本生故事畫

五代時期的故事畫有了許多新的內容,形式上也與早期的故事不同,一窟之內獨立的故唞畫就多達三十幾種。

第98窟象護與金象故事是一個新內容,故事講:在摩竭國,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生了一個男孩,長的一表人才,全家人捧若心肝寶,特別高興。

就在兒子出生的同一天,在藏珠寶的庫房裏,出現一隻小巧玲瓏的金象。父母對這喜降樣瑞的吉兆更是萬分欣喜,請來一位相師,給孩子取名為象護。

象護漸漸長大,金象也慢慢長大了。象護與金象形影不離。奇怪的是金象不吃不喝,卻要拉大小便,而且是黃燦燦的金子。

象護常常跟達官豪商王侯的子弟玩耍,各自誇耀家內奇事,象護也講了家中金象之事。在這些孩子當中,有一個是阿闍世王子,聽了象護說了那隻奇象,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心想:我將來當上國王,一定要把這隻金象奪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