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第二大佛,是第130窟中的南大像。高26米,也是一身彌勒像。其麵頰豐腴,神情莊靜。此大佛塑法與北大佛一樣,先在石崖上刻出石胎,然後用草泥塑出形貌,最後繪彩。它的坐姿和北大像一樣,雙腿下垂,兩腳著地,左手撫膝,輕柔自然。在腿上置經書,右手施無畏印,肘倚在經書上。佛頭微俯,雙眼微合下視,略含笑意,神情莊重慈祥。與仰視者的目光相接,神人感應,增加了宗教的感染作用。
南大像基本保持了唐代原貌。
除了坐姿的兩身大佛以外,現還有兩座唐代建造的涅盤窟,即148窟和158窟。
所謂“涅盤”,就是說修真悟道,成無上正覺,靈魂得以脫離肉體,解脫了生老病死和輪回之苦,進入了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永存極樂的意思。佛教傳說人生最苦,涅盤最樂。
第158窟的涅盤像,長16米,枕右手側身而臥,比例適度,姿態自然,似睡非睡,心境恬靜,出神入化地刻劃出釋迦牟尼涅盤,安詳自信、泰然而往的形象,與四周充滿哀悼的壁畫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佛的弟子們和各國王子們中間,修行功德圓滿,果位很高的神態自然,心境平靜,而果位不高的尚未脫離塵俗情思,以為佛陀真的死了,就嚎啕大哭,擊頭捶胸,切鼻、割耳、穿胸、刺腹,痛不欲生,表現了世俗的柔子之情。佛床下還有奏樂跳舞、翻筋鬥者,他們都是佛的反對派,以為佛是真的死了。當然,佛教徒不是真的表現他們高興,而是諷刺他們愚昧無知。這尊優美的巨型臥佛,體現了佛教隻有美的身體,才能主載美的心靈。這身臥佛像基本保持原貌,它和130窟的大佛像一樣,都是最可貴的雕塑遺產。
第148窟的涅盤像,同159窟的臥佛是一樣的,整個洞窟像是一具巨大的棺材,佛像即臥於塌上,身長14.4米,肩寬3米大臥佛的身後和頭前卑後,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國王子、菩薩等舉哀塑像73身。這尊佛像體態優美,神情如睡夢一般安詳寧靜。由於經過幾個朝代的重修、重繪,已失去了唐代原貌,從軀體的姿態看,遠不如第一臥佛女性化的處理,而男性化的成份居多。
進入晚唐,敦煌彩塑藝術總的趨向是逐漸衰退。多數塑造技法已失去活力,再加上社會的動蕩不安,經濟的蕭條衰退,藝術家們再沒有以前的那種充足優越的物質條件來保證,使其發揮藝術的創造力。所以,此時的彩塑作品就稍缺乏內在的生命力。由於當時當地的世家大族在敦煌社會中居於統治者的地位,他們紛紛以“慶神”和“報恩”的形式,在莫高窟開鑿了許多洞窟。為此,這一時期的洞窟大都是巨型大洞窟,但佛壇上的塑像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已所剩無幾。
四、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
1、佛像畫(尊像畫)
唐代人們對菩薩信仰的普遍致使藝術家對製作菩薩像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菩薩像畫的都很高大,很細致,菩薩像不再是群像,而單身菩薩像大為盛行起來。菩薩及其屬性和形象都最接近於現實世界的人。所以,古代的藝術匠師們給菩薩裝束都作俗裝,頂梳高髻,頭戴寶冠,胸前雜飾珠串瓔珞,臂腕佩帶環釧;天衣飄舉,長裙覆足,披帛從肩上一直垂搭地麵;袒胸露臂,麵相豐滿端麗,身體比例勻稱健美。有些洞窟的菩薩雖然嘴角畫著小髭,但給人的印象仍舊是女性,而且是典型的唐代貴族婦女,隻是服飾上有所區別而已。
世俗社會中充滿了苦難和煩惱,人們信仰阿彌陀佛,向往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更受到人們的信仰。因為菩薩似乎總是大慈大悲,更能夠解脫眾生的苦難與煩惱。
唐時期所繪畫的觀音菩薩,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古代藝術家不僅創作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而且對人物的個性表現和心理刻畫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