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隋唐時期敦煌文化藝術(3)(2 / 3)

墨池詠

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草聖雄千古,芳名冠一時。舒箋行鳥跡,研墨染魚緇。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

半壁樹詠

半壁生奇木,盤根到水涯。高柯籠宿霧,密葉隱朝霞。二月含青翠,三秋脊紫花。森森神樹下,祈賽應賒。

三攢草詠

池草三撥別,能芳二月春。

綠苔生水嫩,翠色出泥新。散舞飧花蝶,潛驚觸鉤鱗。芳非觀不厭,留興待詩人。

賀拔堂詠

英雄傳賀拔,割據王敦煌。五郡征般匠,千金造寢堂。綺簷安獸瓦,粉壁架鴻梁。峻宇稱無德,何曾有不亡。

望京門詠

郭門望京處,樓上起重閨。水北通西域,橋東路入秦。黃沙吐雙喉,白草生三春。不見中華使,翩翩起虜塵。

相似樹詠

兩樹夾招提,三春引影低。葉中微有字,階下已成蹊。含氣同修短,分條德且齊。不容凡鳥坐,應欲俟鸞棲。

鑿壁井詠

嚐聞鑿壁井,茲水最為靈。色帶三春綠,芳傳一味清。玄言稱上善,圖錄著高名。德重勝銖兩,諸流量且輕。

分流泉詠

地湧澄泉美,環城本自奇。

一源分異派,兩道入湯池。

波上青合,洲前翠柳垂。

況逢佳景處,從此遂忘疲。

四、音樂舞蹈

早在南北朝時期,敦煌地區音樂舞蹈就十分盛行,而且形成了中西結合獨樹一幟的《敦煌樂》。北魏溫子升曾讚譽《敦煌樂》曰:“客從遠方來,相隨歌旦笑,自有敦煌樂,不減安陵調。”到了唐代,敦煌音樂舞蹈已經發展至較為成熟,對中國音樂舞蹈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

《敦煌掇瑣》抄錄的敦煌舞譜,說明唐時期敦煌的民間舞蹈形式已經相當豐富多彩,已經能夠用舞蹈動作來表達人們豐富多彩的娛樂情感。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畫中有很多音樂舞蹈圖,其中有龜茲舞、胡旋舞、柘枝舞、琵琶舞、本俗舞等。本俗舞為敦煌民間盛行的舞蹈,其它舞蹈皆為外來音樂舞蹈形式,但大多又經過了加工改造,融進了中國中原文化和敦煌本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

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畫上,本俗舞蹈集中反映了敦煌民間少女舞蹈的形象。她們的舞蹈婀娜多姿,融進了許多怫教經典的思想情感,顯得飄逸輕盈,風格柔麗,讓人感到天上人間自在身邊。伯3994號卷子《菩薩蠻》唱道霏霏點點回塘雨,雙雙隻隻鴛鴦語。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拜雲粉妝。”這首詩把敦煌少女的情懷和在明媚春光中翩翩起舞的景,描寫得維妙維肖、俊美如畫。

另外,唐代敦煌地區還有一種在盛大節日、特別的慶典活動中舞蹈的習俗,從伯2506號卷子中《獻忠心》詞,可見一斑驀卻多少雲水,直至如今。涉曆山阻意難任。早晚來到唐國裏,朝聖明主。

望丹闕,步步淚,滿衣襟。生死大唐好,喜難任。齊拍手,奏香音。各將向本國裏,呈敘舞。願皇壽,千萬歲,獻忠心。”這種以歌舞的形式祝願國家昌盛永存聖上萬壽無疆的形式,實際上是勞動人民為自己的幸福康樂、安居穩定的寄托0敦煌的音樂歌舞從內容到形式,都走佝了她在中國古代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五、吐蕃時期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

唐“安史之亂”後,吐蕃先後占領河西、隴右,控製並統治了敦煌地區。吐蕃具有較高的文化,鬆讚幹布時仿照梵文(古印度文)創造了文字,結束了吐蕃社會“結繩齧木為約”的曆史,保存至今的大量吐蕃時期用吐蕃文字寫成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是研究吐蕃社會極為珍貴的曆史資料,也為中國古代文明和文化發展增添了光彩。

吐蕃早期時信仰本原,亦稱“黑教”,是崇信巫術和鬼神的原始宗教。大約鬆讚幹布時期,佛教由唐王朝和泥婆羅傳入到吐蕃,並在吐蕃得到廣泛傳播。大約8世紀宋,佛教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僧侶開始進入政界,出現了“卻論”,即僧侶充任的相,這是佛教僧侶在西藏地區掌政之先聲。唐蕃和親,吐蕃從唐獲得了錦繒、雜伎、工匠的同時,也獲得了唐代先進的文化藝術,如龜茲樂隊,精工書寫的《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

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敦煌(當時稱沙州)的佛教空前發展,敦煌莫高窟現存洞窟中,屬於吐蕃時期開鑿的就有四十多個。第159、112、36、235等窟,都是吐蕃時期的代表窟。窟中塑像造型準確、生動、精巧細膩、比例適度,且大方美觀。例如第159窟南北兩側的菩薩塑像,其神態端莊、慈祥、文靜,身軀秀美、典雅,活脫脫再現了“菩薩如宮娃的美姿”。還有當時開鑿的第112窟,其壁所繪壁畫結構嚴謹,筆墨精湛練達,線條流暢如雲,其中樂伎畫像“反彈琵琶”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堪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上乘之品。

據敦煌遺書的資料顯示,吐蕃統治敦煌地區時期,不但壁畫雕塑藝術在盛唐壁畫雕塑藝術基礎上有所提高和發展,而且其它相關文化事業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和發展。特別是有僧寺十四所、尼寺五所、僧尼近千人,發展了佛教事業,寺院經濟文化空前繁榮。

(第四節)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藝術

一、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藝術概述

唐王朝統治的曆史長達289年,在敦煌莫高窟開窟最多,和其在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政治、經濟到達高峰一樣,其文化藝術也走向了自己的頂峰時期。莫高窟現存唐代洞窟二百餘窟,幾乎是全部現存洞的二分之一,且藝術風格變化顯著,逐漸走向了石窟藝術的成熟期。前人把唐代敦煌莫高窟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初唐期,內地早已統一,敦煌地區還有五六年的動蕩、割據與紛爭;盛唐起於神龍年間,迄於建中年間;之後是吐蕃王朝近七十年的統治,一般亦稱為中唐期,佛教空前繁榮,形成了莫高窟後期的地方風格;歸義軍時期進入晚唐,在對中唐文化藝術承繼的基礎上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