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像畫(尊像畫)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幾乎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洞窟都能夠看到,以釋迦牟尼的形象虛構出來的許多佛像畫,亦稱尊像畫。有三世佛像、七世佛像、千佛像、十方諸佛像等。另外,還有很多菩薩畫像,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都是佛經裏虛構的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菩薩。這些佛和菩薩的形象並非隨意繪畫構造,而是與他們的身份地位相互配合的。
在佛像畫中,還有大量讓人注目的,就是圍繞佛像上空飛翔的飛天畫像。飛天即佛經中的乾闥婆與緊那羅,乾闥婆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音神;緊那羅能作歌舞,與乾闥婆同在極樂國裏彈琴歌唱,娛樂於怫。
在莫高窟的早期洞窟中,以佛為主尊的說法圖很多,而佛陀畫像則較少。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是北涼時期的第272窟。其中有一幅說法圖,彌勒佛盤坐中心蓮台,右手上舉,作說法印;兩邊有二位脅侍菩薩侍立。菩薩呈形,頭向中傾,形成向心結構。佛頭上懸華蓋,身後有項光背光,另還有供養菩薩在背光上方,在華蓋兩側還有兩身飛天在環繞飛翔於空中。此圖中的佛、菩薩、飛天造型,都采用了西域的藝術風格。據敦煌文物研究院專家的考證,此類是屬於彌勒佛說法圖。
在北涼、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說法圖繪畫像中,除西魏之外,基本都吸取了西域的繪畫藝術風格。在第251窟中,阿彌陀盤坐蓮花台,頭懸華蓋,兩側有腳踩蓮花的觀世音和大勢至作脅侍菩薩,從而構成了一佛二菩薩組成的“西方三聖”的格局。壁畫中佛陀的形象莊嚴肅立,其麵相豐圓,神情恬靜;菩薩頭戴寶冠,身著裙帔,上身半裸,腰肢微彎。這幅美妙的佛國圖畫,是《阿彌陀說法圖》的最早雛形,它畫在洞窟北壁的前部,是北魏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說法圖。
每一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大都有一部分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從人物造型、穿著打扮等藝術風格特點,我們就可窺見其時代的不同風貌和曆史的變遷。
西魏第285窟和北周第428窟相比較,就很容易發現,在西魏時期的說法圖中,人物造型方麵已有了很大的突破,已有了中原地區的風格出現。佛像的臉清瘦、寬額小頦、展目微笑,嘴角和下巴加有點小須髭;長頸挺胸,直背端坐,超然瀟灑於幽窟牆壁之上。而稍後的北周時期,佛像造型中,佛的臉麵已由長變圓。西魏的菩薩造型已無北魏西域菩薩風味,頭戴花冠,腳登高履,肩披大中,身姿修長,眉目清秀,嘴角帶著微笑。北周的菩薩身材變的短壯,麵相豐圓,上身半裸,著短衫,身披長巾,腰裹長裙,是西域風格再次傳入敦煌的藝術反映。可見北周的風格特點既有相似於非魏風格特點,又區別於北魏的風格特點。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第285窟北壁,東起共七鋪說法圖,是敦煌最早的七佛圖像。大多作一佛二菩薩的形式,唯有西端一鋪為佛,因壁麵寬餘,而畫釋迦、多寶二佛代之,並與南壁西端的二怫並坐像相對應。
二佛均束高發髻,右袒袈裟,結跏趺坐於一平台,作說法相。二佛兩側各有一位脅侍菩薩。
北魏第263窟還有三佛說法圖。在北壁後部說法圖,與中心搭柱南壁三身佛遙遙相對。南壁三身立佛,各著右袒袈裟,腳踩蓮花,中間主尊略高,兩側立佛略低。中間一尊上有樹形和帷幔,左右二佛上有華蓋。這三佛是:過去燃燈、現在釋迦、未來彌勒三佛。敦煌莫高窟壁畫中供養菩薩的地位又比脅侍菩薩地位低,在壁畫中可多可少,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數量規定。莫高窟洞窟最早的供養菩薩是畫在北涼第268窟佛龕兩側的八身供養菩薩。第272窟也是北涼時期的洞窟,龕外南、北兩側繪滿坐式供養菩薩,手式靈巧,舞姿婀娜,兩側各二十身無一相同,造型極為優美。第248窟是北魏晚期的一個小型中心塔柱洞窟,在中心塔柱的人字披頂前部,畫有十一身供養菩薩。身材修長,裸露上體,腰係長裙,肩披巾帶。雙手捧著高大的花枝,向洞窟中央行進,以供養塔柱正麵龕內的主尊。人物造型不再似北涼和北魏的粗壯,而開始向西魏時的修長清秀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