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文化藝術(1)(1 / 3)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文化概況

北魏王朝統一黃河流域及中國北方地區,結朿了曆時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割據局麵。特別是北魏滅北涼後,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文化東移的過程,對當時的文化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從前涼張氏以來,學術研究的空氣就很濃鬱,西涼、北涼一直保持了這個優秀傳統。這一河西走廊及敦煌文化的傳統,同江左的文化傳統是緊密聯係、息息相關的,因而不論是前涼,還是西涼和北涼,不僅在政治上同江南的東晉以及後來的劉宋信使往來,彼此在文化上的聯係也特別密切。

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北涼主沮渠蒙遜子沮渠興國,遣使至宋,“請《周易》及子、集諸書,合四百七十五卷”。沮渠蒙遜自己又寫信給宋司徒王弘,要求替他找一部幹寶的《搜神記》,王弘就請人抄了一部送給他。

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北涼主沮渠牧犍又遣使至宋,送給江南154卷書籍其中就有敦煌趙敗所著的《甲寅元曆》卷,這個曆法最早提出改革閏法,對以後祖衝之編製《大明曆》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還送了《趙傳》、《周髀注》各一卷,劉曬所著的《涼書》十卷,闞駟的《十三州誌》十卷。此外,還送去魏、晉之間著名曆法家楊偉的著作《乘丘先生書》二卷、《時務論》十二卷,魏敦煌人周生烈的《周生子》十三卷,前涼名臣謝艾的《謝艾集》八卷。同時沮渠牧犍也向江南求抄晉趙起居注和其它雜誌數十種,宋文帝滿足了他的要求,命人抄好送去。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與漢南之間的文化交流的頻繁,促進了中華文化在當時特定曆史時期的保存和進一步交流發展。

北魏滅了北涼之後,除了把三萬多戶吏民掠至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一帶,作為“平涼戶”,罰作隸戶以外,也特別注意到了接納有成就的河西及敦煌學者,把他們遷移到平城去居住。其中著名的學者有敦煌劉曬、闞、索敞,武威陰興、宋欽、段承根,金城趙柔,以及流寓在河西的廣平程駿、程弘,河內常爽等人。這些學者到達平城後,或是著書修史,或是講學授生,胡三省稱代北以右武為俗”、“而魏之儒風及平涼州始振”。說明河西及敦煌學者的東遷和河西及敦煌學風的東傳,對北魏學術界及文化事業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史地、天文、數學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西晉時敦煌龍勒人,是中國書法史上卓有成就的書法家。他出身於一個累世宦族之家,其父索湛曾任北地太守。索靖曾任西域戊己校尉、長史、尚書郎、關內侯、始.平內史、散騎常侍、後將軍、監洛陽諸軍事、遊擊將軍等。死後被追贈“司空”,封安樂亭侯。

青年時期的索靖就有“逸群之量”,與同鄉犯哀、張彪、索階、索永同在太學讀書。他們五人皆才藝絕人,馳名海內,被譽為“敦煌五龍”。索靖“博經史,兼通內緯”,在文學和書法藝術上造詣很深,為此得到當時的士林名流如傅玄、張華等人的賞識,並結交為學友。

索靖是東漢著名書法家張芝姊之孫,書法受張芝的影響很大,以善寫草書聞名於世,尤其精於章草,即隸書草化後的書體。晉武帝時,索靖與另一位著名書法家衛璀同在尚書台供職,衛灌為尚書令,索靖為尚書郎,二人都以書法知名於世,且獨具風格,被當時譽為“一台二妙”。後人評價說璀得伯英(張芝字)筋,靖得伯英肉”,可見兩人的書法藝術受張芝影響很深。

索靖的書法作品,濃淺得度,內涵樸厚,古樸如漢隸,轉折似今草,氣勢雄宏,曆來被書法藝術界稱為上乘。梁武帝蕭衍非常賞識他的書法,稱譽其“遒勁而峻險,遒勁處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峻險處如雪嶺孤鬆,冰河危石”。黃山穀也稱道其書法為“箋短意長,誠不可及另有人把索靖的書法與張芝的書法作了比較,認為:“精熟至極,索不及張芝;妙有餘姿,張不及索靖”,兩人各有精妙,各見其長。

索靖書法作品流傳後世的有《出師表》、《月儀帖》、《急就章》等,宋代著名的《淳化閣帖》也收錄了索靖的墨跡藝術品3索靖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唐代書法大家歐陽洵平生最重法度,從不肯輕易推許古人。當他路見索靖書寫的碑石作品後,竟臥於碑下,朝夕摩挲,愛惜備至,不忍離去。

索靖還著有《草書狀》一篇,對書法的演變、風格、氣韻、用筆及章法等方麵作了較全麵的論述。全文雖僅四百餘字,但對書法藝術的論述範圍幾乎無所不包。他以“駕馭烈馬、海水揚波”來形容草書的雄渾強勁和舒展瀟灑;以“芝草、葡萄、棠棣”來總括各種風格的書法藝術;以“玄熊對踞,飛燕差池”狀其對稱平衡,欹側參次。在草書技法上,他用“駭龍反踞、淩魚奮尾”指出用筆要無往不收,執筆要豪邁有力。同時還強調,起筆要顧盼左右,運筆要照顧前後(登高望其美,既望而中顧)。這些基本的觀點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索靖平生著述頗豐,其《五行三統正驗證》一書,是論述陰陽氣運的,另還有《索子》、《晉詩》各20卷等著述,可惜早已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