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五代、西夏、宋元時期敦煌地區發展的延續和開始走向衰落(1)(2 / 3)

另外,我們從現存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可知,在曹氏家族統治時期,借其強大的經濟基礎與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麵,進行了大量的開窟造像活動,利用其宗教力量,維護其統治。據統計,僅敦煌莫高窟現存屬於曹氏統治時期新修洞窟和重修洞窟就達37窟。現存第98窟,是曹議金時期所開,洞窟總麵積達220平方米,窟內現存以曹議金為中心的供養人像題名多至163條,為敦煌莫高窟之最。另外,在曹元忠和曹延祿統治時期,還對敦煌莫高窟許多洞窟進行了較全麵的修整,進行了大量的培修閣道、增修窟簷、縮小窟門等工程,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敦煌曹氏,在其統治地區還利甩廣結世家豪族、互相聯姻等方法,鞏固和加強己的統治。根據敦煌遺書和敦煌莫高窟治時供養人題名等資料,曹氏家族和累世簪纓的敦煌世家豪族,如索氏家族、陰氏家族、翟氏家族、張氏家族、瓜州慕容氏家族等,都有姻親關係。“南陽張淮慶,字思美,為曹議金十六妹婿;豫章羅盈達為曹議金十三女婿;瓜州慕容歸盈為曹議金第十妹婿。這種從屬於政治的婚姻,形成了這些地位顯赫聲勢極隆的瓜、沙著姓間盤根錯節、榮損與共的地方強勢,對曹氏政權的鞏固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曹議金大約在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去世,死後追贈太師。在其統治時期,因有保境安民之功,所以受到各族人民和各階層人民的擁護愛戴,敦煌遺書伯3128卷子中曲子詞裏有《望江南》二首,即是當時對其的稱頌之詞曹公德,為國托西關。六戎盡來做百姓,壓彈河隴定羌渾,雄名遠近聞。盡忠孝,向主立殊勳。靖難論兵扶社稷,恒將籌略定妖氛,願萬載,做人君敦煌郡,四麵六蕃國。生靈苦屈青天見,數年路隔失朝儀,目斷望龍墀。新恩降草木總光輝。若不遠仗天威力,河隴必恐陷戎夷,早晚聖人知。”

曹議金死後,曹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先後均以歸義軍節度使相繼掌握瓜、沙二州政權,為敦煌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公元945-974年,曹氏政權由曹議金第三子曹元忠執掌,其在位30年,統治時間最長。此間,曹元忠謹修內政,外結鄰邦,政績突出,是為曹氏瓜沙政權的鼎盛時期。

曹元忠繼續保持與中原王朝的緊密聯係,以其臣屬關係,多次遣使朝貢。特別是北宋統一中原後,即曹元忠統治後期,更加強了與北宋王朝的密切關係,奠定了堅強的政權後盾。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遂被北宋封為“推誠奉國保塞功臣、歸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翌年,他死後詔贈“敦煌郡王”,其禮遇聲望之隆,超越父兄。

曹元忠在任期間忠奉其父曹議金的政策,和周圍鄰邦保持發展了友好相處、不斷往來的關係。在和於闐王的書函、人員往來中,——直以甥舅相稱,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於闐太子三人被邀到敦煌禮怫法會,就是這種友好往來關係健康發展的標誌。敦煌莫高窟444窟,至今還存有“南無釋迦牟尼佛說妙法華經,大寶於闐國皇太子從連供養”和“南無多保佛為聽法故來此法會,大寶於闐國皇太子琮原供養”的榜題。

曹元忠卒後,其侄曹延恭、其子曹延祿相繼任歸義軍節度使之職。至宋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曹氏內部矛盾紛爭,發生變故,歸義軍節度使曹元祿和其弟瓜州防禦使曹延瑞都為族子曹宗壽所殺害。

曹宗壽奪取統治權後,即差牙校陰會遣赴中原王朝入貢表文,托稱“且為叔,歸義軍節度使(曹)延祿及瓜州防禦使(曹)延瑞將見害,臣先知覺,即投瓜州,蓋以當道二州八鎮軍民,自前數有冤屈,備受艱辛,眾意請臣,統領兵馬,不期內外合勢,便圍軍府。延祿等知其力屈,尋自盡。臣為三軍所逼,權知留後,兼差弟宗文,以權知瓜州,訖文表以求旌節……”。宋王朝遠離瓜沙,隻得根據既成事實,正式任命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其弟曹宗文知瓜州,曹宗壽子曹賢順為衙內都指揮使,曹宗壽妻汜氏亦被封濟北郡夫人,即“一門榮寵,各有所授”。

曹宗壽統治敦煌地區時期,中原宋王朝日趨衰弱昏道,無暇西顧於瓜沙西陲一隅,權將其作為“羈縻”州縣看視。此間,遼興起於我國東北地區並日益強盛,勢力逐漸向西擴張。曹宗壽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除繼續保持和宋王朝的正常關係外,還和遼發生關係,加強往來,以免受其攻擊。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曾遣使向遼貢獻大食馬及美玉等。遼也以衣、銀器等物回賜,以表親密之關係。曹宗壽的和好鄰邦、兼事遼宋的外交路線,有利於中西交通交流的發展,瓜沙地區又出現了一度的“道路清溢、行旅如流”的短新敏共哲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