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通八年(公元8(37年),張議潮奉旨入朝,官拜河西十一州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河西萬戶侯、右神武統軍、南陽郡幵國公。唐王朝賜給宅第和田地食邑兩千戶。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長議潮卒於長安,享年74歲其兄張議潭也受封優厚,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兼檢校吏部尚書。張議潮父親張謙逸被追贈為工部尚書。
張議朝入朝後,歸義軍的軍政大權皆交由其侄張淮深總攬(張淮深於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任沙州剌史,爾後官至伊西等節度使兼司徒。其弟張淮鼎官至歸義軍節度使兼禦史大夫。敦煌地區,河西地區,新疆、青海一部分地區,在張氏家族的統治下蒸蒸U上,出現了相當長時間的繁榮局麵,對當時的西北形勢和中西交通交流具有積極的意義,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張議潮領導的沙州人民起義,反對吐蕃奴隸主貴族的暴虐統治維護了唐王朝的統、鞏固7當時的西北邊騮,在敦煌曆史、西北邊躺交通西北史乃至中國古代曆史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對於這段曆史史籍W載很少,難窺全貌,我們隻能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所出的敦焯遺書中去了解當時的曆史狀況。唐寫本的《張議潮變文》和歸義軍統治沙、瓜州時期所遺存的部分文書,為研究張議潮的生平作跡提供資料.近代人羅振玉,還特地寫了補張議潮傳張氏家族統治時期其地域範圍較匆廣大裏然包接轄楚沙州、瓜州地區,問勢力範廣為其統治基礎的氺女廠境內特別是河西走廊地各族和睦相處、並卜」1發磚的關係,張議潮起義時,回鶻、月氏、粟持、黨項、吐蕃、吐穀渾、媼末、龍家等民族人民先後都參加到了起義軍的行列,為民族解放、起義[1卞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起義之後.隨著形勢的穩定生產:貿舄和屯活的穩定,各民族民在歸義軍的領導,有些在各城市從唞中.通商貿易;有些在草原地區從取畜牧業生產;有些受漢族人的影響走向定居生活,從餌農業生產。各民族人民團結互助,“社稷如一”.“和同為一家”,為沙州和河西的繁榮昌盛,為中西交通交流做出重大的貢獻。為此,《張氏勳德紀》說:“河西創複猶親蕃渾,言音不同,羌、龍、末,雷威懾伏,訓以華風,鹹令馴良,軌俗一變”,又言:“四方獷焊,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儼狁,疑少駿之蹶蹄;南土蕃渾,獻崗之白璧”。可見,張議潮為首的張氏家族,和境內各民族間建立了和睦相處的深厚友誼,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擁戴,自然就有“通好而求和”,敬獻駿馬和白璧的史實。同時,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張議潮出行圖》中,我們今天都可以看到,在張議潮的護衛者中間,有手持戈矛的回鶻士兵;在儀仗隊伍中間,有欣然起舞的吐蕃族人,有退渾裝束的舞樂者。
由於進一步對吐蕃戰爭的需要,為鞏固張氏政權的統治,張議潮叔侄在敦煌實行了一係列有利於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特別是對寺院經濟中的一部分農民“給狀放出”,成為具有人身自由的鄉營百姓,增加了農村勞動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收複瓜、沙二州之初,即采取“且耕且戰”的措施,“釋放奪戶,實行均田”,發展農業生產,為對吐蕃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安西縣(唐時瓜州)苦峪城遺址中曾出土唐時殘碑一塊,記述張議潮“興屯田,疏水利”的事跡。張議潮歸朝後,其侄張淮深繼續實行鼓勵農耕的措施,致使瓜沙地區出現“萬戶歌謠滿路,千門穀麥盈倉”的局麵不愧為《張淮深變文》中對張氏家族你頌的:“河西陷落百餘年,路斷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第八節)西漢金山國與甘州回鶻
張議潮於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應詔入朝後其侄兒張淮深任沙州刺史和歸義軍留後,總攬河西歸義軍軍政大事。至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沙州發生驟亂,由於內部爭奪權力的鬥爭,演變到了刀兵相見。張淮深對禍起蕭牆的內亂猝不及防,與夫人陳氏和六個兒子延暉、延禮、延壽、延鍔、延信、延武同時被害遇難。